98調3政治學 - 考試
By Leila
at 2013-09-10T15:21
at 2013-09-10T15:21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vitasha (xup6)》之銘言:
: 所謂理性抉擇(rational choice)的投票模型指的是什麼?前瞻性(prospective)和
: 回顧性(retrospective)投票是什麼?策略性(strategic)投票是什麼?試分別說明
: 之。
: 我想問的是前瞻性投票。
: 我是看政治學金鑰的,但敘述看不懂,查了呂亞力及陳義彥都沒有提到,
: 想請問版上大大,有人知道那本書裡有嗎?
: 謝謝
寫比較完整的,就Heywood"政治學新論"2009新版第12章
不過這邊是美國政治學中的顯學,尤其是選舉制度與投票行為上,
參考書沒寫或寫不多的, 都可以丟了(誤)
投票行為的研究上,
可以依發展先後簡單分成下列三派:
1.社會學派
又稱哥倫比亞學派,強調社會結構及社會團體對投票行為的影響力.代表學者
拉查斐爾(Lazarsfeld).與政治傳播也相關,新聞學也會遇到相關的題目.
2.社會心理學派
又稱密西根學派,認為在社會結構因素外,
長期心理因素如政黨認同及意識形態對投票行為的影響力更大,故建立
運用漏斗狀因果模型來解釋及預測投票行為.代表著作為"The American voters"
台灣很多選舉政治領域學者屬於這派, 但題目倒是很少會出.
3.經濟學派
即理性選擇學派,批評哥倫比亞學派及密西根學派皆僅為描述投票行為而非預測,
提倡運用經濟學理性行為與成本效益分析的概念來進行研究。
其主要是運用成本(cost)和效用(utility)的核心概念,建構投票行為的「理性抉
擇模型」(rational choice model), 認為公民投票的原因是基於趨利與避險心態,
最大考量為投票所能獲得的利益與所產生成本間的衡量,只有在投票利益大於成本
時才會去投票,並會投給對其期望效用最高的政黨或候選人。
這派雖在投票動機上有共識,但在動機的詮釋與解釋上分成幾派,
早期是採回溯性觀點,選民依據政黨及候選人"過去的施政績效"做成本效益判斷.
例如先前執政時的失業率,經濟成長率之類的.
後來加入了前瞻性觀點,認為選民更重視"未來的期望效益",
例如黃金十年,我們準備好了之類的.
而在1980`s開始重視更細部的"議題/策略投票"研究,
不像先前用概括的變數做研究/解釋, 而是更細部去探究選民的利益計算方式及
該計算與其投票行為之連結.
不過,基本上,就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
任何議題都只會造成短期的波動,故除非選前才爆出的重大議題,
否則長期而言不會對罪後的投票行為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例如2004選前的兩顆子彈被認為影響甚大,
但2010選前三個月就大吵的花博+新生高弊案卻不痛不癢,
某程度上算是一種驗證.
這邊其他涉及政黨認同的研究,就是another story了.
--
: 所謂理性抉擇(rational choice)的投票模型指的是什麼?前瞻性(prospective)和
: 回顧性(retrospective)投票是什麼?策略性(strategic)投票是什麼?試分別說明
: 之。
: 我想問的是前瞻性投票。
: 我是看政治學金鑰的,但敘述看不懂,查了呂亞力及陳義彥都沒有提到,
: 想請問版上大大,有人知道那本書裡有嗎?
: 謝謝
寫比較完整的,就Heywood"政治學新論"2009新版第12章
不過這邊是美國政治學中的顯學,尤其是選舉制度與投票行為上,
參考書沒寫或寫不多的, 都可以丟了(誤)
投票行為的研究上,
可以依發展先後簡單分成下列三派:
1.社會學派
又稱哥倫比亞學派,強調社會結構及社會團體對投票行為的影響力.代表學者
拉查斐爾(Lazarsfeld).與政治傳播也相關,新聞學也會遇到相關的題目.
2.社會心理學派
又稱密西根學派,認為在社會結構因素外,
長期心理因素如政黨認同及意識形態對投票行為的影響力更大,故建立
運用漏斗狀因果模型來解釋及預測投票行為.代表著作為"The American voters"
台灣很多選舉政治領域學者屬於這派, 但題目倒是很少會出.
3.經濟學派
即理性選擇學派,批評哥倫比亞學派及密西根學派皆僅為描述投票行為而非預測,
提倡運用經濟學理性行為與成本效益分析的概念來進行研究。
其主要是運用成本(cost)和效用(utility)的核心概念,建構投票行為的「理性抉
擇模型」(rational choice model), 認為公民投票的原因是基於趨利與避險心態,
最大考量為投票所能獲得的利益與所產生成本間的衡量,只有在投票利益大於成本
時才會去投票,並會投給對其期望效用最高的政黨或候選人。
這派雖在投票動機上有共識,但在動機的詮釋與解釋上分成幾派,
早期是採回溯性觀點,選民依據政黨及候選人"過去的施政績效"做成本效益判斷.
例如先前執政時的失業率,經濟成長率之類的.
後來加入了前瞻性觀點,認為選民更重視"未來的期望效益",
例如黃金十年,我們準備好了之類的.
而在1980`s開始重視更細部的"議題/策略投票"研究,
不像先前用概括的變數做研究/解釋, 而是更細部去探究選民的利益計算方式及
該計算與其投票行為之連結.
不過,基本上,就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
任何議題都只會造成短期的波動,故除非選前才爆出的重大議題,
否則長期而言不會對罪後的投票行為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例如2004選前的兩顆子彈被認為影響甚大,
但2010選前三個月就大吵的花博+新生高弊案卻不痛不癢,
某程度上算是一種驗證.
這邊其他涉及政黨認同的研究,就是another story了.
--
Tags:
考試
All Comments
By Blanche
at 2013-09-11T02:54
at 2013-09-11T02:54
By Edward Lewis
at 2013-09-13T18:17
at 2013-09-13T18:17
Related Posts
賣CAMPBELL系列 書 TESTBANK
By Olga
at 2013-09-10T13:54
at 2013-09-10T13:54
國考的考題出很難的意義是什麼?
By Bethany
at 2013-09-10T13:07
at 2013-09-10T13:07
98調3政治學
By Quanna
at 2013-09-10T12:47
at 2013-09-10T12:47
國考的考題出很難的意義是什麼?
By Megan
at 2013-09-10T10:41
at 2013-09-10T10:41
想再往上考 高考或高員級?
By Hamiltion
at 2013-09-10T10:05
at 2013-09-10T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