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畢業後年薪三百萬職涯分享 - 轉職
By Ethan
at 2021-07-23T18:17
at 2021-07-23T18:17
Table of Contents
最近剛好有看到這個系列影片給些反饋,
對身邊學弟妹在考慮MBA跟不同工作,以及不同地區環境來說,
真的很有幫助,其實滿建議可以去針對MBA後的工作,
再多著墨些,例如MBA後第二份工作,跟轉職的重點,
甚至可以讓大家有些聚會交流等活動,都是滿不錯的!
MBA的重點就在校友、人脈以及工作相互幫助的交流,
(不過,學歷的幫助,相對過去來說,已經越來越小)
不過對於內文提到的300萬,就覺得是個吸引人的效果,
但認真說,就周遭的朋友經驗來說,包含金融業、會計師跟律師等
以300萬而言,香港生活品質約大概是台灣的150萬~180萬而已,
對在台灣工作環境較差的公司,頂多就是180萬~200萬,
主要取決於公司給予員工的福利跟額外加給,
要比較的話,大約是金融業外商跟Tier 1 MA約4~5年,
竹科工程師(那幾家知名的)3年左右的經歷。
另外可比較的另一項指標,
香港年薪216萬社經地位
約等同於臺灣年薪約120萬社經地位(第90百分位數)
年薪300萬在香港大概在臺灣的社經地位來說(第92.5~95百分位數),
就預估約是介於150至200萬之間,
同樣約是臺灣金融業MA第3~5年跟竹科第3年的經歷。
另臺灣不少律師跟金融業沒有念MBA,算不錯的人才來說,
直接從臺灣過去香港工作,薪資其實可以達到300萬到500萬,
薪水差距只是反映物價跟當地薪資水平的差別。
所以薪水跟MBA的相關性可能相對有限,
但在當地念MBA的好處是,
可以有個緩衝期間,慢慢適應環境跟找尋工作。
MBA跟一般碩士差別,就是差在念書期間,
比較容易找工作跟實習,也有較多Networking機會,
如果個人特質很強、能力經歷或背景強的人,
未必一定要念MBA就是了。
稅的部分,如果有家人跟臺灣本國籍來說,
臺灣的實質稅率會比帳面稅率的優勢多更多,
所以不能只是從一個表面的稅率跟開銷去計算可支配所得,
(可能不是內文提到的,香港薪資跟生活品質有那麼顯著差異)
整體來說,可能分為幾個層面去探討,
1.要不要念MBA
MBA提供較多校友資源跟工作機會,
的確當如果可能在臺灣有天花板,要立即跳上較好薪資水準的人,
或是想要轉職的人,MBA提供很好的平台可以轉換,
排名雖然有用,重要的還是未來想在哪個市場工作跟區域性人脈的考量。
2. MBA成本
如果可以在台灣可以拿到150萬以上,而且可預期未來還有成長空間的話,
等到你的學費跟負債攤銷後(以300萬~600萬的成本舉例)
機會成本跟可支配所得可能要計算一下,
要嘛用低成本的方式,去獲得類似MBA的效果即可,
不然就是需要在MBA畢業後3~5年後,
在香港或其他城市要有台幣500萬以上的薪資水平。
(不然都可在臺灣非主要城市買房或其他資產投資等等,
同時還可維持150~300萬的薪資,薪資也還持續成長中
資產總值會是工作幾年後的人會考量的重點,
另外,臺灣低借款利率跟資產活化可能也是相對一大優勢)
3.薪水跟MBA
有相關,但坦白說主要還是跟能力、經歷與機緣比較有關。
4.繼續留臺灣的考量
臺灣整體來說,提供的是便利、醫療好,買房成本(離開台北市)可負擔的。
另外,在國外市場工作也有隱形成本,如家人、生活圈及另一半,
許多在歐美工作發展很好的人,後來陸續回到亞洲跟臺灣工作,
除了健保外,就是這項隱形成本的考量,
如果待過國外的話,會知道這項考量要讓薪資跟生活品質打更高的折扣,
可能甚至會遠高過只考量兩地物價水平跟稅而已,
(看每個人家庭跟伴侶重視程度)
當然,如果家族在許多據點買很多房子,
或是親人家族本來就習慣移動到不同城市,就不受這個因素影響。
--
對身邊學弟妹在考慮MBA跟不同工作,以及不同地區環境來說,
真的很有幫助,其實滿建議可以去針對MBA後的工作,
再多著墨些,例如MBA後第二份工作,跟轉職的重點,
甚至可以讓大家有些聚會交流等活動,都是滿不錯的!
MBA的重點就在校友、人脈以及工作相互幫助的交流,
(不過,學歷的幫助,相對過去來說,已經越來越小)
不過對於內文提到的300萬,就覺得是個吸引人的效果,
但認真說,就周遭的朋友經驗來說,包含金融業、會計師跟律師等
以300萬而言,香港生活品質約大概是台灣的150萬~180萬而已,
對在台灣工作環境較差的公司,頂多就是180萬~200萬,
主要取決於公司給予員工的福利跟額外加給,
要比較的話,大約是金融業外商跟Tier 1 MA約4~5年,
竹科工程師(那幾家知名的)3年左右的經歷。
另外可比較的另一項指標,
香港年薪216萬社經地位
約等同於臺灣年薪約120萬社經地位(第90百分位數)
年薪300萬在香港大概在臺灣的社經地位來說(第92.5~95百分位數),
就預估約是介於150至200萬之間,
同樣約是臺灣金融業MA第3~5年跟竹科第3年的經歷。
另臺灣不少律師跟金融業沒有念MBA,算不錯的人才來說,
直接從臺灣過去香港工作,薪資其實可以達到300萬到500萬,
薪水差距只是反映物價跟當地薪資水平的差別。
所以薪水跟MBA的相關性可能相對有限,
但在當地念MBA的好處是,
可以有個緩衝期間,慢慢適應環境跟找尋工作。
MBA跟一般碩士差別,就是差在念書期間,
比較容易找工作跟實習,也有較多Networking機會,
如果個人特質很強、能力經歷或背景強的人,
未必一定要念MBA就是了。
稅的部分,如果有家人跟臺灣本國籍來說,
臺灣的實質稅率會比帳面稅率的優勢多更多,
所以不能只是從一個表面的稅率跟開銷去計算可支配所得,
(可能不是內文提到的,香港薪資跟生活品質有那麼顯著差異)
整體來說,可能分為幾個層面去探討,
1.要不要念MBA
MBA提供較多校友資源跟工作機會,
的確當如果可能在臺灣有天花板,要立即跳上較好薪資水準的人,
或是想要轉職的人,MBA提供很好的平台可以轉換,
排名雖然有用,重要的還是未來想在哪個市場工作跟區域性人脈的考量。
2. MBA成本
如果可以在台灣可以拿到150萬以上,而且可預期未來還有成長空間的話,
等到你的學費跟負債攤銷後(以300萬~600萬的成本舉例)
機會成本跟可支配所得可能要計算一下,
要嘛用低成本的方式,去獲得類似MBA的效果即可,
不然就是需要在MBA畢業後3~5年後,
在香港或其他城市要有台幣500萬以上的薪資水平。
(不然都可在臺灣非主要城市買房或其他資產投資等等,
同時還可維持150~300萬的薪資,薪資也還持續成長中
資產總值會是工作幾年後的人會考量的重點,
另外,臺灣低借款利率跟資產活化可能也是相對一大優勢)
3.薪水跟MBA
有相關,但坦白說主要還是跟能力、經歷與機緣比較有關。
4.繼續留臺灣的考量
臺灣整體來說,提供的是便利、醫療好,買房成本(離開台北市)可負擔的。
另外,在國外市場工作也有隱形成本,如家人、生活圈及另一半,
許多在歐美工作發展很好的人,後來陸續回到亞洲跟臺灣工作,
除了健保外,就是這項隱形成本的考量,
如果待過國外的話,會知道這項考量要讓薪資跟生活品質打更高的折扣,
可能甚至會遠高過只考量兩地物價水平跟稅而已,
(看每個人家庭跟伴侶重視程度)
當然,如果家族在許多據點買很多房子,
或是親人家族本來就習慣移動到不同城市,就不受這個因素影響。
--
All Comments
By Zanna
at 2021-07-28T04:25
at 2021-07-28T04:25
By Elvira
at 2021-07-29T19:44
at 2021-07-29T19:44
By Andrew
at 2021-07-30T02:58
at 2021-07-30T02:58
By Rachel
at 2021-07-31T04:52
at 2021-07-31T04:52
By Madame
at 2021-08-04T02:33
at 2021-08-04T02:33
By Blanche
at 2021-08-04T08:45
at 2021-08-04T08:45
By Bethany
at 2021-08-09T05:28
at 2021-08-09T05:28
By Ingrid
at 2021-08-12T03:04
at 2021-08-12T03:04
By Lauren
at 2021-08-12T04:45
at 2021-08-12T04:45
By Barb Cronin
at 2021-08-16T18:07
at 2021-08-16T18:07
By Liam
at 2021-08-17T08:59
at 2021-08-17T08:59
Related Posts
台灣人為什麼這麼喜歡當助理?
By Kyle
at 2021-07-23T15:09
at 2021-07-23T15:09
門市有所謂的午休時間嗎?
By Megan
at 2021-07-22T13:13
at 2021-07-22T13:13
和牛燒肉 內外場長期工讀人員
By Edwina
at 2021-07-22T07:06
at 2021-07-22T07:06
寶雅總部vs永豐商店
By Andy
at 2021-07-21T23:53
at 2021-07-21T23:53
什麼事讓你想離職
By Susan
at 2021-07-21T18:30
at 2021-07-21T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