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段36歲的省思 - 職涯
By Blanche
at 2017-11-20T16:36
at 2017-11-20T16:36
Table of Contents
36歲的大叔,到了一個階段
對人生有著越來越多的省思...
一直到最近終於考慮好要變動工作,
從一個已經安穩的地方離開,前往下一去..
自己坐在 Starbucks 思考許多,
把長到了這個年紀的觀點分享給各位..
曾經我也很在乎職涯,在乎數字,在乎薪水
但是到了一個程度後,我又回頭在乎起人生的價值
並且試著把職涯與實踐人生的價值思考在一起...
我隨便寫寫,大家隨便看看...
(裡面有部份太私人的東西我就自動刪了)
--------我是分隔線--------
To Quit
我只是發現,一條路一直走
一定會有一個理論上的終點
一切是始於我發現,我對離開這裡存在著擔憂
從我感覺到真的被制約的那一刻,才終於形成了一個我要離開的堅決理由。
越害怕離開的感覺越強烈,離開的決心反而更壯大。其實現階段來說,對
未來雖然有很強的輪闊,卻不夠充實的內容或清析的圖像我到底可以幹嘛。
即使我換到另一個場域,或許在現今的狀況下也會落得重新開始的下場。
我真的想要這樣嗎?其實我不知,或許這真的很愚蠢;但我更害怕的是我
終於開始對安逸感產生捨不得,也開始對工作懈怠,這成為了一種競爭力
衰退的表徵,代表我已經開始提前退步了。
這樣的感覺促使我必須提前開始尋找一個新開始,
也是我構思許久的所謂下一階段 - 更大的business、更有前景、
最重要是我真正喜歡的產業與未來。我一直認為我會再追尋一次,
把成功的經驗再往上推一層,但在那一天來臨前我猶豫了兩三年之久,
因為我被舒適的生活與順心的工作腐蝕了,開始一天天就這樣過了,
一直到現在警鐘敲醒的這一刻。
現在的工作不能說不好,或者該說,其實它就是太「好」了,
好到令人不捨得離開,在這裡用相同的模式繼續混日子,簡直
就是人生最美好的狀態,但我在日復一日的迴圈中終於忍不住
問自己:目前很好,但繼續照這樣再過二十年到退休,這真的是我要的人生嗎?
如果我再繼續待20年,大概就是變成我看見的XXX高層的這群人
裡面的其中一個。管工廠,或順應著守舊的文化做事,也或者
公司半途結束了或被賣了,然後當一個老賊在新單位繼續混。
人生到頭來就是一個「混」字了。
其實怎麼樣都過得完一輩子,用混的也混的完,
畢竟它給了你穩定的收入與生活,說真的 XXX 萬年薪
加上事情很多不用自己做,準時上下班,每年有幾十天假可以出去玩,
真的超爽的,你去問大部份的人都會回答你只有豬才會選擇走,
我也不是坐不住,選擇離開的原因很大部份還是因為自我對人生價值的認定:
我從來都不想守在一個框框裡。
於是我開始找突破口,當然,是在相對來說安全的狀況下,在安逸的生活中
割開一個缺口,悄無聲息地消失在這片快樂的氣氛中。
選擇離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往哪去?
(這一段大多是我對自己職涯前景的分析,就不貼了)
最後的黃金五年
我這樣看待我的職涯:18-20歲的工作給了我某些超齡的成熟,
後來回去讀書,其實不算真的進了職場。26-30歲,其實我在搞懂
到底工作是在幹嘛,是在練功,是在養成自己工作的習慣與態度。
30-35歲,我在正確的道路上開始成熟,並且綻放出一點顏色。
35歲以前,我用時間累積了經驗,希望在36-40歲之間可以再用經驗
累積成就與地位,或者說,累積40-60歲一份生活的基礎:我做什麼、過什麼樣的生活。
看起來,許多事我追求的更像是一種況味,工作成熟的況味、
自我生活的況味,還有,人生價值的況味。在最後黃金五年中,
我仍然捨得用其中一年,用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待一次這個世界,
那是一種生而為人的況味。
錢還可以賺,多跟少;工作還可以找,爽或屎;
但是生活的閑心不要丟了,人文的氣息不要丟了,
感受世界像河水般流動的能力不要丟了,這些一旦丟了就再也找不回了。
有時乍一想覺得好危險,不要幹傻事,
又乍一想,其實危險也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我也沒聽說有人定義完
自己的生命以後覺得後悔,寧願回去當行屍走肉。
我應該更關注自己的能力與勇氣,因為能力會使我在大部份的地方,
有比較高的機會能成功,世俗的獎賞伴隨而來;
勇氣則讓我敢真的跳出框架,不管曾經的成功或失敗,我都敢歸零再來一次。
人生的樣貌應該自己定義,不是用口袋的數字或別人的眼光,對吧...
-------------------------------------------
--
. . . . . . 過水穿棲觸處明
. . . . . ● . 藏人帶樹遠含清
. . . . . 初生欲缺虛愁悵
. . . . . 未必圓時即有情
__▁▁▂▂▃▃▄▄▃▃▂▂▁▁__ ___▁▁▂▂▄▄▅▅▆▆▆
--
對人生有著越來越多的省思...
一直到最近終於考慮好要變動工作,
從一個已經安穩的地方離開,前往下一去..
自己坐在 Starbucks 思考許多,
把長到了這個年紀的觀點分享給各位..
曾經我也很在乎職涯,在乎數字,在乎薪水
但是到了一個程度後,我又回頭在乎起人生的價值
並且試著把職涯與實踐人生的價值思考在一起...
我隨便寫寫,大家隨便看看...
(裡面有部份太私人的東西我就自動刪了)
--------我是分隔線--------
To Quit
我只是發現,一條路一直走
一定會有一個理論上的終點
一切是始於我發現,我對離開這裡存在著擔憂
從我感覺到真的被制約的那一刻,才終於形成了一個我要離開的堅決理由。
越害怕離開的感覺越強烈,離開的決心反而更壯大。其實現階段來說,對
未來雖然有很強的輪闊,卻不夠充實的內容或清析的圖像我到底可以幹嘛。
即使我換到另一個場域,或許在現今的狀況下也會落得重新開始的下場。
我真的想要這樣嗎?其實我不知,或許這真的很愚蠢;但我更害怕的是我
終於開始對安逸感產生捨不得,也開始對工作懈怠,這成為了一種競爭力
衰退的表徵,代表我已經開始提前退步了。
這樣的感覺促使我必須提前開始尋找一個新開始,
也是我構思許久的所謂下一階段 - 更大的business、更有前景、
最重要是我真正喜歡的產業與未來。我一直認為我會再追尋一次,
把成功的經驗再往上推一層,但在那一天來臨前我猶豫了兩三年之久,
因為我被舒適的生活與順心的工作腐蝕了,開始一天天就這樣過了,
一直到現在警鐘敲醒的這一刻。
現在的工作不能說不好,或者該說,其實它就是太「好」了,
好到令人不捨得離開,在這裡用相同的模式繼續混日子,簡直
就是人生最美好的狀態,但我在日復一日的迴圈中終於忍不住
問自己:目前很好,但繼續照這樣再過二十年到退休,這真的是我要的人生嗎?
如果我再繼續待20年,大概就是變成我看見的XXX高層的這群人
裡面的其中一個。管工廠,或順應著守舊的文化做事,也或者
公司半途結束了或被賣了,然後當一個老賊在新單位繼續混。
人生到頭來就是一個「混」字了。
其實怎麼樣都過得完一輩子,用混的也混的完,
畢竟它給了你穩定的收入與生活,說真的 XXX 萬年薪
加上事情很多不用自己做,準時上下班,每年有幾十天假可以出去玩,
真的超爽的,你去問大部份的人都會回答你只有豬才會選擇走,
我也不是坐不住,選擇離開的原因很大部份還是因為自我對人生價值的認定:
我從來都不想守在一個框框裡。
於是我開始找突破口,當然,是在相對來說安全的狀況下,在安逸的生活中
割開一個缺口,悄無聲息地消失在這片快樂的氣氛中。
選擇離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往哪去?
(這一段大多是我對自己職涯前景的分析,就不貼了)
最後的黃金五年
我這樣看待我的職涯:18-20歲的工作給了我某些超齡的成熟,
後來回去讀書,其實不算真的進了職場。26-30歲,其實我在搞懂
到底工作是在幹嘛,是在練功,是在養成自己工作的習慣與態度。
30-35歲,我在正確的道路上開始成熟,並且綻放出一點顏色。
35歲以前,我用時間累積了經驗,希望在36-40歲之間可以再用經驗
累積成就與地位,或者說,累積40-60歲一份生活的基礎:我做什麼、過什麼樣的生活。
看起來,許多事我追求的更像是一種況味,工作成熟的況味、
自我生活的況味,還有,人生價值的況味。在最後黃金五年中,
我仍然捨得用其中一年,用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待一次這個世界,
那是一種生而為人的況味。
錢還可以賺,多跟少;工作還可以找,爽或屎;
但是生活的閑心不要丟了,人文的氣息不要丟了,
感受世界像河水般流動的能力不要丟了,這些一旦丟了就再也找不回了。
有時乍一想覺得好危險,不要幹傻事,
又乍一想,其實危險也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我也沒聽說有人定義完
自己的生命以後覺得後悔,寧願回去當行屍走肉。
我應該更關注自己的能力與勇氣,因為能力會使我在大部份的地方,
有比較高的機會能成功,世俗的獎賞伴隨而來;
勇氣則讓我敢真的跳出框架,不管曾經的成功或失敗,我都敢歸零再來一次。
人生的樣貌應該自己定義,不是用口袋的數字或別人的眼光,對吧...
-------------------------------------------
--
. . . . . . 過水穿棲觸處明
. . . . . ● . 藏人帶樹遠含清
. . . . . 初生欲缺虛愁悵
. . . . . 未必圓時即有情
__▁▁▂▂▃▃▄▄▃▃▂▂▁▁__ ___▁▁▂▂▄▄▅▅▆▆▆
--
Tags:
職涯
All Comments
By Delia
at 2017-11-21T10:32
at 2017-11-21T10:32
By Leila
at 2017-11-22T06:58
at 2017-11-22T06:58
By Eden
at 2017-11-26T19:34
at 2017-11-26T19:34
By Tom
at 2017-11-27T21:10
at 2017-11-27T21:10
By Todd Johnson
at 2017-11-28T23:56
at 2017-11-28T23:56
By Sarah
at 2017-12-01T23:39
at 2017-12-01T23:39
By Dora
at 2017-12-06T20:57
at 2017-12-06T20:57
By Irma
at 2017-12-09T04:47
at 2017-12-09T04:47
By Rebecca
at 2017-12-13T13:22
at 2017-12-13T13:22
By Hamiltion
at 2017-12-14T06:05
at 2017-12-14T06:05
By Andy
at 2017-12-18T20:02
at 2017-12-18T20:02
By Jake
at 2017-12-19T11:01
at 2017-12-19T11:01
By Charlie
at 2017-12-24T00:30
at 2017-12-24T00:30
By Hedwig
at 2017-12-24T11:58
at 2017-12-24T11:58
By Victoria
at 2017-12-26T08:28
at 2017-12-26T08:28
By Linda
at 2017-12-28T04:58
at 2017-12-28T04:58
By Delia
at 2017-12-30T21:45
at 2017-12-30T21:45
By Leila
at 2018-01-03T21:03
at 2018-01-03T21:03
By Selena
at 2018-01-06T04:59
at 2018-01-06T04:59
By Quanna
at 2018-01-09T23:17
at 2018-01-09T23:17
By Aaliyah
at 2018-01-14T01:57
at 2018-01-14T01:57
By Hamiltion
at 2018-01-17T07:51
at 2018-01-17T07:51
By Mason
at 2018-01-19T03:32
at 2018-01-19T03:32
By Isabella
at 2018-01-21T15:54
at 2018-01-21T15:54
By Annie
at 2018-01-24T11:51
at 2018-01-24T11:51
By Frederica
at 2018-01-25T15:54
at 2018-01-25T15:54
By Adele
at 2018-01-27T12:20
at 2018-01-27T12:20
By James
at 2018-01-29T03:09
at 2018-01-29T03:09
By Isla
at 2018-01-29T18:47
at 2018-01-29T18:47
By Sandy
at 2018-02-01T11:49
at 2018-02-01T11:49
By Damian
at 2018-02-03T21:17
at 2018-02-03T21:17
By Victoria
at 2018-02-03T22:54
at 2018-02-03T22:54
By Oliver
at 2018-02-08T03:27
at 2018-02-08T03:27
By Xanthe
at 2018-02-09T02:11
at 2018-02-09T02:11
By Ophelia
at 2018-02-09T16:45
at 2018-02-09T16:45
By Jake
at 2018-02-12T08:11
at 2018-02-12T08:11
By Elizabeth
at 2018-02-15T23:23
at 2018-02-15T23:23
By Linda
at 2018-02-16T04:13
at 2018-02-16T04:13
By Kristin
at 2018-02-19T00:46
at 2018-02-19T00:46
By Belly
at 2018-02-20T17:55
at 2018-02-20T17:55
By Charlotte
at 2018-02-22T12:14
at 2018-02-22T12:14
By William
at 2018-02-24T18:13
at 2018-02-24T18:13
By Daniel
at 2018-03-01T01:37
at 2018-03-01T01:37
By Annie
at 2018-03-04T12:39
at 2018-03-04T12:39
By Lauren
at 2018-03-07T07:06
at 2018-03-07T07:06
By Jacob
at 2018-03-08T19:23
at 2018-03-08T19:23
By Edward Lewis
at 2018-03-10T19:51
at 2018-03-10T19:51
By Michael
at 2018-03-11T21:14
at 2018-03-11T21:14
By Faithe
at 2018-03-16T21:09
at 2018-03-16T21:09
By Tom
at 2018-03-18T08:03
at 2018-03-18T08:03
By Anonymous
at 2018-03-20T06:27
at 2018-03-20T06:27
Related Posts
財金碩士
By Heather
at 2017-11-20T00:05
at 2017-11-20T00:05
該留在歐洲還是回亞洲?
By Puput
at 2017-11-19T21:14
at 2017-11-19T21:14
27歲師範國文系 職訓的選擇?
By Leila
at 2017-11-19T14:29
at 2017-11-19T14:29
28歲了該去澳洲念書嗎
By Tracy
at 2017-11-18T17:44
at 2017-11-18T17:44
你的可能性,來自於你的選擇
By Una
at 2017-11-16T14:05
at 2017-11-16T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