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亞洲六強 年輕人才比一比 - 老師
By Belly
at 2005-05-23T18:02
at 2005-05-23T18:02
Table of Contents
亞洲六強 年輕人才比一比
‧天下 2005/05/23
================================
一九九九年,亞洲六強大學生總數僅一千三百萬人,今年將超越兩千五
百萬人,足足成長一倍。每年將有三百多萬大學以上畢業生,擠進區域
及全球就業市場。究竟,亞洲六強裡,哪一國的大學生能在未來帶領國
家往前邁進?能把國家推上國際舞台?
================================
【文/李雪莉、資料研究/施君蘭.孫珮瑜】
青康藏高原的東端,海拔四千公尺的雪山峰頂,這是中國最偏遠、最底
層的地方,卻有一群來自北京清華的頂尖學子,在這兒體驗貧窮。
夾在中日兩強之間的韓國,新生代一掃歷史的悲情,他們總是把
「BeSeTo」掛在嘴邊,要讓韓國變成東北亞「金三角」的一環;
曾被認為獨善其身、眼界狹隘的香港學生,也走上街頭,開始高唱「義
勇軍進行曲」,他們重燃對社會的關心,更準備「北上」力用中國;
過慣好日子的新加坡和日本學生,也下定決心要「走出舒適圈」。
相較之下,七年級的台灣「草莓族」,該如何迎接近鄰五強的挑戰?
美國紐約甘迺迪機場裡,一群黃皮膚、穿著正式服裝的亞洲年輕人,在
候機室裡,有的翻著《經濟學人》、也有人帶著無線藍芽,以流利的英
語與遠方總部確認談判進度。下一刻,他們將前往上海、大阪、台北、
新加坡等亞洲城市。
這是「亞洲時代」的來臨。
在中、港、台三地市場歷練三十多年,有一頭發亮灰髮的花旗銀行台灣
區人資副總裁閰台生,強烈感受亞洲人才崛起的速度,「商務旅行者過
去是年紀稍長、白種人居多,現在清一色是亞洲年輕人。」
亞洲市場正向世界挺進,而焦點鎖定亞洲六強:中國大陸、日本、台灣
、韓國、香港、新加坡。亞洲人才也跟著市場,水漲船高,越界走入全
球。
第一棒抬頭迎接「亞洲時代」來臨的,是一批正在崛起的新世代。
他們大多在一九八○年前後出生。當時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亞
洲四小龍已站穩一席之地、中國大陸步入經濟的改革開放。
新世代出生在更富裕、更開放、更加全球化的時代。
他們也是平均人力素質最高的一代。
一九九九年,亞洲六強大學生總數僅一千三百萬人,今年將超越兩千五
百萬人,足足成長一倍。每年將有三百多萬大學以上畢業生,擠進區域
及全球就業市場。
這群還在就學的Young世代,五年後步入社會,十年後成為社會中堅。他
們的表現,某種程度將決定你我的未來。究竟,亞洲六強裡,哪一國的
大學生能在未來帶領國家往前邁進?能把國家推上國際舞台?
■中韓學生,耐力最夠
亞洲六強的大學生各有特色,但中國與韓國學生,來勢最為洶洶。
不久前的一個清晨,一群清華學生搭著吉普車,登上海拔四千多公尺的
雪山峰頂,青藏高原的東端,黑水。
頂著平頭、一身長袍的李希光是這堂寫作課的老師,他曾是哈佛大學研
究員、《華盛頓郵報》記者、現任清華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
把學生帶到最遠、最底層的地方體驗貧窮,是要訓練學生的勇氣、胸懷
、獨立思考與合作能力。「大學就是要培養社會各階層的領導人,學生
需要這些能力,」他眼神銳利,一字一句說著。
「當你在月光下的蒙古草原,或在太行山下,騎著馬上課,那一幕,學
生永遠不會忘記,」李希光解釋,學生親身體驗居民的生活、一星期不
洗澡,還要想辦法克服大自然給的挑戰,他們要學會合作。
在中國的大學操場上,偶爾會發現帶著自信、穿著皮鞋踢足球的男孩;
凌晨五點,天際猶暗,北大學生拿著字典啃著一字一句的英文,伴著未
名湖的水波,聲波迴盪在微涼的空氣裡。
中國學生土法煉鋼的毅力,像極了台灣五年級生三十年前面對的環境;
一九七○年,台灣的人均所得不到一千美元,與中國現在的一千三百美
元相去不遠。
若把視線再往北拉到人均所得與台灣相似的韓國,學生的堅忍,也叫人
佩服。
西安,霧靄濛濛,一群首爾(漢城)大學與高麗大學的學生,漫步在麥
田野花與泥土芬芳,他們揮汗、植樹、覆土。
到中國大陸西安去種樹?這行為一點兒也不傻,一位韓國學生解釋,中
國北方沙漠化若持續嚴重,風沙將直接撲向韓國。
有機會到韓國的大學裡上課,講台上的教授像父親一樣,不斷提醒學生
,「韓國的未來就靠你們了。」走過韓戰、金融風暴的上一輩,在痛苦
掙扎下給韓國帶來嶄新的未來,讓這一代的青年想得遠、絲亳不敢懈怠
。
和韓國學生談起未來,各個興緻高昂地把「BeSeTo」掛在嘴邊。
「BeSeTo」是北京、首爾、東京三個城市的英文縮寫,意思是,韓國未
來要做中國與日本溝通的橋樑,成為東北亞金三角的一環。
為了達到目標,中、韓學生在物質與精神上都能吃苦。
即便在新加坡、香港、日本,這些人均所得在兩萬五千美元以上的國家
,年輕人也被政府、媒體提醒著要走出自己的小世界,關懷腳下的土地
,與社會、國家做聯結。
過去香港學生給人自利、獨善其身的印象。但香港回歸大陸後,它的優
勢,因中國新起的人才與市場,不斷淡化。以前不屑說中文的港生都開
始努力講一口京片子,他們甚至徹頭徹尾收起過去的自我,稱自己是中
國人。
四月十七,站上街頭、以怒吼抗議日本竄改歷史的隊伍中,五成是港大
、科技大學學生,他們還高聲唱著中共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是認同
,也是務實。他們嚮往「北上」、前進中國發展。
新加坡與日本,則不斷提醒學生走出舒適圈、離開熟悉的環境,到外地
與世界探索。
■台灣學生 快閃一族
坐在敦南誠品書店,日本中央大學法律系畢業的二村太郎順暢交雜著中
文與英文接受訪談,遇到不懂的詞彙,立即做筆記、查電子字典。
二村太郎來台灣兩年,生活簡單。白天工作,週末補習中文、英文,還
和網友進行語言交換。他每天七點二十五分準時起床,八點四十分進公
司,工作至晚上八點。
太郎數次提到日本大學生日益嚴重的惰性,但和台灣年輕人的生活習慣
一比,他的評價是,「你們喜歡Easy Life。」
雖然不同國家學生間的差異很大,很難將一國的學生做歸類;但大家一
般的印象是,台灣大學生普遍想追求快樂、幸福的人生。
而且,台灣學生普遍獨善其身,對公眾事務的關心,常是一下子熱度,
成了快閃一族。
不久前,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一場公開演講中提及時下年輕人都只有「
想開咖啡店」的企圖。
許多征戰世界的台灣成吉思汗們,也心有戚戚。他們覺得台灣年輕人如
果以目前的方式持續生活與學習,「未來是滿黑暗的。」
「大學應該教給學生正確的工作態度與熱忱,那是day to day的養成;
大學要把學生能力引導出來,才能走上國際與人競爭,」花旗銀行消費
金融台灣區總經理管國霖語重心長。
■一種鼓舞年輕人做夢的風氣
事實上,中、日、韓、港、新的新世代都稱得上是「Me Generation」(
唯我獨尊的世代),但他們卻勇於夢想、而且跳脫個人層次,帶著「We
Group」(我群)的理念,思考國家與社會未來。
因為,他們知道人不可能單獨存在,青年們要看到社會更美好、國家有
未來。
年輕人勇敢做夢的重要關鍵,是社會提供了願景與價值的引導,政府努
力建立制度。
台灣的政府和社會,準備好舞台讓新生代發光發熱了嗎?
【天下雜誌323期】
Bonus:
亞洲五強素描
‧天下 2005/05/23
===============================
「去吃飯囉,晚一步就沒得吃了,」幾名學生四點半左右就衝出宿舍,
到食堂報到。沒想到,在北京大學這個地方,學生求生存的第一件事真
的是找飯吃。
===============================
【文/天下編輯部】
1.校園求生首件事:找飯吃
厚重的透明塑膠布垂掛在食堂門前,用力撥開眼前的帷幕,北大的學生
說,「這是用來防蒼蠅、空調又不會跑出來的好方法。」
北大食堂是學生們每天必光顧一、兩次的地方。和台灣的自助餐的形式
有點類似,吃多少、買多少,飯還是以兩計費。一餐下來,女生二兩飯
外加一肉一菜,大約是十二元到十六元新台幣。
吃飯是很省,只是要忍受雜亂無章的隊伍,以及要站著吃的命運。
「去吃飯囉,晚一步就沒得吃了,」幾名學生四點半左右就衝出宿舍,
到食堂報到。沒想到,在北京大學這個地方,學生求生存的第一件事真
的是找飯吃。(文/李雪莉)
2.大陸言論自由,一蹋糊塗
台灣、中國大陸學生對於BBS文化情有獨鐘,而BBS對於大陸學生而言是
唯一可以公開抒發己見的管道。
只不過,從去年底到今年四月,北大BBS站「一蹋糊塗」與清華BBS站「
水木清華」一路風雨飄搖,甚至遭到學校主管部門強行接收。
一位清華擔任某站站長的學生搖頭嘆氣說,「那天還被上面的找去約談
,絕對不能把我的名字登上媒體,我還要畢業。」
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上任後,北大有一群法學院師生藉改革開放的機會
,為文批評、大放異論;有學生猜測,或許是避免這股風潮透過網路發
燒,校方才接手指標性大學的網站。
雖然學生發起小型的運動,拯救自家BBS站,但在高壓控管下,仍無疾而
終。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大陸學生紛紛轉戰台灣最知名大學BBS站
,由台大學生開闢的「批踢踢」(PTT)每時段的上站人次,近來從兩萬
多爆增到五萬人。
看來,中國的言論自由真的是「一蹋糊塗」。 (文/李雪莉)
3.新加坡菁英離現實有多遠?
新加坡在菁英教育上下苦功,培養出優秀學生,但有些菁英其實是不知
民間疾苦的。
走進當地傳統組屋式的芽龍社區便可見分曉。新加坡管理大學學生林可
芯固定會到社區服務,她已很習慣在豔陽天下,擠進老人安養中心陪老
人家畫畫、下棋。但陪同前來的大學公關卻有點侷促不安,直挺挺地站
在屋外。他站在樹蔭下,好奇地打量四周,簇新的皮鞋在草皮中閃閃發
亮。「這地方我第一次來,」他是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萊佛士畢業。
從烏節路到芽龍不過二十分鐘,但距離卻比想像中要遠。(文/施君蘭)
4.儒家傳統身影猶在
新加坡大學生三個有兩個都背有助學貸款,畢業能否很快找到工作,能
經濟獨立地生活,對他們是很重要一步。
他們也很關心父母親能否領到退休金,頗為孝順。父母親能安享晚年,
他們才能放心出手打拚。
家庭觀與兩性觀則相對保守。一位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女學生覺得「找不
到看得上眼」的男生,但很強調家庭的重要。「女生不管多厲害,一定
要結婚、生小孩,生命才算完整,」她苦口婆心地說。
聽到單身主義,或兩人同居等台灣已漸漸視為正常的相處模式,她露出
很不可思議的表情。(文/施君蘭)
5.連攤販都有危機感
面對未來,新加坡倒是人人都有危機感。不但學生口徑一致地要「走出
舒適圈」,覺得未來太不可測,連賣小吃的攤販也心有所感。
在市中心地下街賣春捲的馬來老闆,打包好給客人的餐點,順嘴說道,
「希望有空再來新加坡玩!」
「你都會在這兒,是嗎?」客人問。
老闆突然沉默,想了一下。
「誰知道呢?」他聳聳肩,無奈地笑了,「未來變化這麼快,誰知道呢
?」(文/施君蘭)
6.「我們」的韓國
吃東西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個性。韓國人參加會議,中間的休息時間也
是吃吃喝喝,不同的是,在台灣或是歐美,放食物的桌子一定是靠牆放
在四周,蛋糕切成一塊一塊,一份一份的,方便取用。
在韓國,放食物的桌子一定擺在正中央,大家圍著桌子邊聊邊吃。烤肉
、蛋糕一定是一大份完整地放在桌上,大家用公筷或刀子分著吃,飲料
也是一大瓶,大家倒著喝。
韓國街坊餐廳,泡菜、白開水、衛生紙,一定是集中放在一起,不是分
別放在每一張桌子。(文/孫珮瑜)
7.香港v.s.韓國
香港人最近迷上韓劇「大長今」。連計程車司機的來電鈴聲,都是「大
長今」主題曲。扭開香港電視台,聽到「大長今」說廣東話,還真不習
慣。
但是這兩個地方人的個性卻大不相同。香港人做事快速,一通拜訪電話
過去,「你人來了就好!」連拜訪目的也不多問。到了韓國,拜訪程序
就嚴密得多,書面資料一定要求得清清楚楚。許多韓國人甚至打越洋電
話到台灣,把對方的身家背景調查一番。
拜訪韓國教授和學生的過程,深刻感受到韓民族的企圖心和時時競爭的
心理。一位韓國教授介紹完他的最新研究,眼睛忽然一斜,「你覺得台
灣教授會不會學我?」
韓國學生也經常在說了一堆想法後,好像大夢初醒,拚命追問,「那台
灣學生的優勢是什麼?」、「我們和香港學生有什麼不同?」(文/孫
珮瑜)
8.日本:學中文也有使命
在日本念大學、研究所,有個特色,是老師很少教你,要自己讀、自己
寫報告,再在老師所主持的研究會中,提出自己對所讀的心得報告,通
常同一個研究會裡,其他同學也會對你的看法提出批評。
就讀於東京大學文學部中文科的末岡麻花子的碩士論文是寫對於台灣作
家七等生文章的研究;目前正在進行的博士論文,則是比較戰前、戰後
台灣文學的比較。
為了勤學中文,她都租些侯孝賢、王家衛的電影DVD來看。
她念中文,特別專攻台灣文學,是有一股使命感,這股使命感是為了讓
日本文學更多樣化。她的學妹--東大文學部的加納留美子,由於高中
時為了學書法,讀過楚辭,從此啟發她想要讀中國古典文學的意念。走
中國古典文學這一條路很孤獨,留美子還是走了。
留美子學習中國文學也有她給自己的使命感,她想讓日本更重視中國古
典文學,因為日本古文學即深受中國古典文學影響。(文/莊素玉)
9.日本大學生愛運動
在長期間重視均衡發展教育之下,日本的大學生普遍多了戶外運動的習
慣。
像京都大學學生竹內奈緒子就很擅長打網球;東京大學文學部教授藤井
省三的小孩雖然沒有像他這麼愛做研究,考上東大名校,可是個個愛運
動。譬如他的第二個兒子由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教養學部畢業,在念書
期間,就很拚命在練橄欖球,去年畢業,現在在電通廣告公司上班,薪
水很高,負責東芝的手機廣告;他的第三個小孩還在念高中,也是每天
早上六點半就到學校去練籃球。(文/莊素玉)
【天下雜誌323期】
--
Tags:
老師
All Comments
By Tristan Cohan
at 2005-05-25T01:19
at 2005-05-25T01:19
By Quanna
at 2005-05-29T18:02
at 2005-05-29T18:02
By Selena
at 2005-05-30T01:32
at 2005-05-30T01:32
By Kumar
at 2005-06-02T03:58
at 2005-06-02T03:58
By Valerie
at 2005-06-05T21:51
at 2005-06-05T21:51
By Oliver
at 2005-06-10T11:17
at 2005-06-10T11:17
By Oliver
at 2005-06-11T01:31
at 2005-06-11T01:31
By Zanna
at 2005-06-12T09:02
at 2005-06-12T09:02
By Margaret
at 2005-06-13T11:32
at 2005-06-13T11:32
By Xanthe
at 2005-06-16T08:05
at 2005-06-16T08:05
By Odelette
at 2005-06-21T00:38
at 2005-06-21T00:38
By Jessica
at 2005-06-22T09:22
at 2005-06-22T09:22
Related Posts
Re: 關於生化或生技
By Tracy
at 2005-05-17T01:32
at 2005-05-17T01:32
Re: 商業設計v.s工業設計
By Rosalind
at 2005-05-11T23:59
at 2005-05-11T23:59
Re: 請問醫學工程
By Quintina
at 2005-05-09T10:32
at 2005-05-09T10:32
Re: 我該怎麼辦呢?
By Isla
at 2005-05-07T13:40
at 2005-05-07T13:40
Re: 請問一下師範
By Lydia
at 2005-05-06T19:25
at 2005-05-06T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