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好萊塢商業片 做社會改革! - 社企
By Ula
at 2012-07-31T21:52
at 2012-07-31T21:52
Table of Contents
拍好萊塢商業片 做社會改革!
本文網址: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blog/article.php?id=1757
撰文者:林以涵
本文刊登於商業週刊專欄部落格「公益是門好生意」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2006年跨足電影產業,宣布要投資拍攝100部電影及電視劇,可惜其
電影公司於兩年後解散、基金會無疾而終。同是科技業億萬富翁,美國知名拍賣網站eBay
第一任總裁史考爾(Jeffrey Skoll),離開eBay後也轉戰電影界,不過他野心更大,想
靠拍電影來改變世界。
改變世界,一次一個故事
如何讓環境保護、貧富差距、族群與性別歧視...…這些嚴肅卻重要的社會議題受到更多
人關注呢?「與其成立新的社會改革組織,不如多拍幾部電影來提倡社會議題吧!」史考
爾顛覆傳統想法,在2004年創立參與者媒體(Participant Media,前身為Participant
Productions)。他相信「故事的力量」,希望透過商業電影或電視劇,說出撼動人心、
具有社會教育意義的故事,引發大眾關注與討論,甚至進一步參與社會改革。
參與者媒體的口號是「改變世界,一次一個故事」,然而要兼顧「錢」瞻性與公益性,可
沒這麼簡單。決定該不該拍攝某個社會議題,參與者媒體的創意總監們會來場辯論,評估
議題被揭露後能不能有效引發大家廣泛討論與參與,接著衡量它的「商業可行性」-例如
能寫出的電影(電視劇)情節、創造出的娛樂效果、請來主演的卡司等需要的成本,最後
再分析它的社會相關性。
一旦公司決定要拍攝一部電影,便會與該議題相關組織合作,在電影上映前後舉辦各種活
動,從論壇、座談會、派對、學校課程、線上討論區、到延伸商品(如DVD或書籍)發行
,參與者媒體運用整合行銷製造話題,讓電影持續發酵,加深觀眾的參與時間和程度。
有時候在電影開拍前,參與者媒體甚至會花上數年時間與社運團體請教該如何呈現一個社
會議題,雖然耗時,但也在社會改革界建立起口耳相傳的知名度,至今已有超過600個合
作組織。
媒體是挖掘問題、催化行動的工具
將嚴肅的社會議題轉化成寓教於樂、叫好又叫座的電影,聽起來很難,但參與者媒體做到
了。至今它已拍攝近50部電影(含紀錄片),包括紀錄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揭露全球暖化問
題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喬治克隆尼主演、探討石油政治與陰謀的《諜對諜》,莎莉賽
隆主演、批判性別歧視的《北國性騷擾》,及湯姆漢克斯與茱莉亞羅勃茲主演、描述情報
與恐怖主義的《蓋世奇才》等,共獲得22次奧斯卡金像獎提名與5座獎項,締造11.5億美
元票房,美國《紐約時報》將其譽為「電影界最知名的社會企業」。
以《不願面對的真相》為例,高爾的感性話術,佐以理性科學數據,讓觀眾正視地球暖化
與永續發展的問題,並創造出許多行動的漣漪。他本人在2006年創辦「氣候真相計畫(
The Climate Reality Project)」,至今訓練出超過3500位能代表他在世界各地演講的
夥伴。
美國音樂製作人沃爾(Kevin Wall)於2007年創辦Live Earth氣候危機演唱會,也成立非
營利組織SOS(Save Our Selves)推廣對環境變遷的關注。更酷的是,義大利作曲家巴提
斯特里(Giorgio Battistelli),正在將這部紀錄片改編為歌劇,預計明年在米蘭史哥
拉劇院登台。
曾獲美國《彭博商業週刊》評選為「最有創意的慈善家」的史考爾,深知世界上致力「解
決」各種社會問題的組織太多了,不缺他一個,所以改當「挖掘」問題的人。他常說自己
是「業餘催眠師」,而參與者媒體正是他催眠世界的工具之一,用商業製片的標準與規格
去挖掘社會議題,拍攝出許多人認為不太可能「商業得起來」的電影,藉此創造出改變世
界的力量-不只來自於拍攝與製作電影的團隊,更來自於受到啟發、起身參與的觀眾們。
------------------------------------------------------------------------------
作者簡介
林以涵
畢業於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公共事務研究所。現於台灣為美國一獨立顧問公司工作,提供諮詢服務給社
會企業、非營利組織、與國際發展機構,並為社企流創辦人兼總編輯。
--
本文網址: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blog/article.php?id=1757
撰文者:林以涵
本文刊登於商業週刊專欄部落格「公益是門好生意」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2006年跨足電影產業,宣布要投資拍攝100部電影及電視劇,可惜其
電影公司於兩年後解散、基金會無疾而終。同是科技業億萬富翁,美國知名拍賣網站eBay
第一任總裁史考爾(Jeffrey Skoll),離開eBay後也轉戰電影界,不過他野心更大,想
靠拍電影來改變世界。
改變世界,一次一個故事
如何讓環境保護、貧富差距、族群與性別歧視...…這些嚴肅卻重要的社會議題受到更多
人關注呢?「與其成立新的社會改革組織,不如多拍幾部電影來提倡社會議題吧!」史考
爾顛覆傳統想法,在2004年創立參與者媒體(Participant Media,前身為Participant
Productions)。他相信「故事的力量」,希望透過商業電影或電視劇,說出撼動人心、
具有社會教育意義的故事,引發大眾關注與討論,甚至進一步參與社會改革。
參與者媒體的口號是「改變世界,一次一個故事」,然而要兼顧「錢」瞻性與公益性,可
沒這麼簡單。決定該不該拍攝某個社會議題,參與者媒體的創意總監們會來場辯論,評估
議題被揭露後能不能有效引發大家廣泛討論與參與,接著衡量它的「商業可行性」-例如
能寫出的電影(電視劇)情節、創造出的娛樂效果、請來主演的卡司等需要的成本,最後
再分析它的社會相關性。
一旦公司決定要拍攝一部電影,便會與該議題相關組織合作,在電影上映前後舉辦各種活
動,從論壇、座談會、派對、學校課程、線上討論區、到延伸商品(如DVD或書籍)發行
,參與者媒體運用整合行銷製造話題,讓電影持續發酵,加深觀眾的參與時間和程度。
有時候在電影開拍前,參與者媒體甚至會花上數年時間與社運團體請教該如何呈現一個社
會議題,雖然耗時,但也在社會改革界建立起口耳相傳的知名度,至今已有超過600個合
作組織。
媒體是挖掘問題、催化行動的工具
將嚴肅的社會議題轉化成寓教於樂、叫好又叫座的電影,聽起來很難,但參與者媒體做到
了。至今它已拍攝近50部電影(含紀錄片),包括紀錄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揭露全球暖化問
題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喬治克隆尼主演、探討石油政治與陰謀的《諜對諜》,莎莉賽
隆主演、批判性別歧視的《北國性騷擾》,及湯姆漢克斯與茱莉亞羅勃茲主演、描述情報
與恐怖主義的《蓋世奇才》等,共獲得22次奧斯卡金像獎提名與5座獎項,締造11.5億美
元票房,美國《紐約時報》將其譽為「電影界最知名的社會企業」。
以《不願面對的真相》為例,高爾的感性話術,佐以理性科學數據,讓觀眾正視地球暖化
與永續發展的問題,並創造出許多行動的漣漪。他本人在2006年創辦「氣候真相計畫(
The Climate Reality Project)」,至今訓練出超過3500位能代表他在世界各地演講的
夥伴。
美國音樂製作人沃爾(Kevin Wall)於2007年創辦Live Earth氣候危機演唱會,也成立非
營利組織SOS(Save Our Selves)推廣對環境變遷的關注。更酷的是,義大利作曲家巴提
斯特里(Giorgio Battistelli),正在將這部紀錄片改編為歌劇,預計明年在米蘭史哥
拉劇院登台。
曾獲美國《彭博商業週刊》評選為「最有創意的慈善家」的史考爾,深知世界上致力「解
決」各種社會問題的組織太多了,不缺他一個,所以改當「挖掘」問題的人。他常說自己
是「業餘催眠師」,而參與者媒體正是他催眠世界的工具之一,用商業製片的標準與規格
去挖掘社會議題,拍攝出許多人認為不太可能「商業得起來」的電影,藉此創造出改變世
界的力量-不只來自於拍攝與製作電影的團隊,更來自於受到啟發、起身參與的觀眾們。
------------------------------------------------------------------------------
作者簡介
林以涵
畢業於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公共事務研究所。現於台灣為美國一獨立顧問公司工作,提供諮詢服務給社
會企業、非營利組織、與國際發展機構,並為社企流創辦人兼總編輯。
--
Tags:
社企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可生飲污水的救命水壺
By Elizabeth
at 2012-07-31T21:43
at 2012-07-31T21:43
七月四日起身力挺真食物,生態綠開始試賣
By Quanna
at 2012-07-31T16:46
at 2012-07-31T16:46
臺灣流亡索隱
By Daph Bay
at 2012-07-30T00:14
at 2012-07-30T00:14
快樂經濟學
By Elizabeth
at 2012-07-24T14:28
at 2012-07-24T14:28
貧窮問題癥結在改善生活的動力
By Madame
at 2012-07-24T13:11
at 2012-07-24T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