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東廠的資料 - 工作
By Andrew
at 2010-02-16T00:00
at 2010-02-16T00:00
Table of Contents
明朝時成祖朱棣創立了東廠&西廠
但我個人對於東.西廠的詳情是一頭霧水
求有關東廠的資料,秘辛尤佳
東.西廠的關係
東.西廠和錦衣衛的關係
已更新項目:
那十二親軍衛是哪十二?
2 個已更新項目:
精闢.白話為佳
但我個人對於東.西廠的詳情是一頭霧水
求有關東廠的資料,秘辛尤佳
東.西廠的關係
東.西廠和錦衣衛的關係
已更新項目:
那十二親軍衛是哪十二?
2 個已更新項目:
精闢.白話為佳
Tags:
工作
All Comments
By Hedy
at 2010-02-17T06:50
at 2010-02-17T06:50
東廠的發明者是明成祖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的皇位後,朱棣的精神一直處在高度緊張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是出現,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對新政權並不十分支援。為了鞏固政權,朱棣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專制機構,但他覺得設在宮外的錦衣衛使用起來並不是很方便,於是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機構。在朱棣起兵的過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過很大力(如著名的鄭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還是覺得宦官比較可靠,而且他們身處皇宮,聯繫起來也比較方便。
就這樣,在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建立了一個由宦官掌領的偵緝機構,由於其地址位於東安門北側(今王府井大街北部東廠胡同),因此被命名為東廠。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主和廠督,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除此以外,東廠中設千戶一名,百戶一名,掌班、領班、司房若干,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也稱檔頭,番役就是我們俗稱的番子。
東廠的偵緝範圍非常廣,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北鎮撫司拷問重犯,東廠都要派人聽審;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官員們的一舉一動;一些重要衙門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種邊報、塘報,東廠都要派人查看;甚至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鹽的價格,也在東廠的偵察範圍之內。東廠獲得的情報,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相比錦衣衛必須採用奏章的形式進行彙報,要方便的多。東廠府衙的佈置比較搞笑,大廳旁邊的小廳,供著嶽飛的雕像,廳右的影壁上,刻著胰式芏案的故事。歷屆東廠廠主的牌位,供奉在大廳西側的祠堂裏,堂前還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可惜東廠人員的所作所為與他們這些偶像實在相差太遠,東廠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裏面活動,並非完全為朝廷辦事,更多的是為自己謀私利。他們常常羅織罪名,誣賴良民,之後就屈打成招,趁機敲詐勒索。到了明中後期,東廠的偵緝範圍甚至擴大到了全國,連遠州僻壤,也出現了「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搞的舉國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在與錦衣衛的關係上,東廠則是後來居上。由於東廠廠主與皇帝的關係密切,又身處皇宮大內,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東廠和錦衣衛的關係,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係,在宦官權傾朝野的年代,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叩頭。
西廠
西廠在明朝歷史上只短期存在過,明憲宗成化年間,先是京城內出現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著又有一個妖道李子龍用旁門左道蠱惑人心,甚至網羅了很多太監,意圖不軌。雖然李子龍和他的黨徒最終被錦衣衛一網打盡,但憲宗由此深感偵刺力量的不足。於是他身邊機靈的小太監汪直被選中,派往宮外打探消息。汪直抓住了這個機會,到處捕風捉影,搜羅了不少所謂的「秘密消息」報告給了憲宗。憲宗認為這些消息很有價值,對汪直的表現也十分滿意,要他繼續做下去。
幾個月後,憲宗成立了一個新的內廷機構——西廠,首領便是汪直。西廠廠址設在靈濟宮前,以舊灰廠為廠署總部。西廠的軍官主要從禁衛軍中選拔,這些人再自行選置部下,短短幾個月內,西廠人員極度擴充,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老前輩東廠。
西廠成立,本來只是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為了陞官發財,拚命的構置大案、要案,其辦案數量之多、速度之快、牽扯人員之眾都遠遠超過了東廠和錦衣衛。西廠在全國布下偵緝網,主要打擊物件是京內外官員,一旦懷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經由皇帝同意,之後當然就是嚴刑逼供,爭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對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會被西廠以妖言罪從重處置。
在這種情況下,西廠僅僅成立5個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學士商輅(就是那個連中三元的人才)為首的輔臣集體上書,向憲宗痛陳西廠之危害,並將汪直辦下的不法之事一一舉報。憲宗收到奏章後為之震驚,於是撤銷西廠,遣散了西廠的人員。
但沒有西廠的日子總讓憲宗覺得沒有安全感,一個奸臣戴縉在得知皇帝心思後,主動上書,大肆吹捧汪直。憲宗大喜,立刻恢復西廠,廢與開之間,只相隔一個月。汪直複出後,更加嚴酷地辦案,戴縉也得以升職。
在此後的五年裏,汪直領導西廠又辦下了無數「大案」,將反對自己的朝臣如商輅、項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權勢也達到了極點。但俗話說:「物極必反」,汪直極度膨脹的權力不能不引起皇帝的警覺,在其後的權力角逐中,汪直失敗,被調出京城,東廠也隨之解散。幾年以後,汪直在失意中死去。
2010-02-16 19:48:22 補充:
到了憲宗的孫子武宗繼位後,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西廠複開,由太監谷大用領導。好笑的是,西廠與東廠雖然都受劉瑾的指揮,但兩者之間不是互相合作,而是爭權奪利,互相拆臺。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劉瑾又自建了一個內行廠,由本人直接統領,其職能與東西廠一樣,但偵緝範圍更大,甚至包括東西廠和錦衣衛。一時間,錦衣衛、東西廠、內行廠四大特務機構平存,緹騎四處,天下騷動。直到五年後,劉瑾倒臺,武宗才下令撤銷西廠和內行廠。西廠作為一個臨時產品,就這樣在歷史上永遠地消失了。
2010-02-16 19:48:40 補充:
錦衣衛
按照時間順序,先談談由朱元璋建立的錦衣衛。明初的軍制比較簡單,其基層單位是「衛」和「所」,每衛轄正規軍士約5000人,其下設所,分為千戶所和百戶所,京城的禁衛軍所轄衛所為48處。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決定改革禁衛軍,建立了十二個親軍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錦衣衛」。
2010-02-16 19:48:56 補充:
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或指揮同知、指揮僉事),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其職能是:「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一個頓號,基本上把錦衣衛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部門。負責執掌侍衛、展列儀仗和隨同皇帝出巡的錦衣衛,基本上與傳統的禁衛軍沒什麼兩樣,其中比較著名的為「大漢將軍」。這些人雖名位「將軍」,其實只負責在殿中侍立,傳遞皇帝的命令,兼做保衛工作,說白了,就是是在皇宮大殿上的樁子。當然,這些「樁子」也非等閒之輩,一般都是牛高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氣十足,聲音宏亮,從外表上看頗有威嚴,對不瞭解明廷底細的人有一定震懾作用。
2010-02-16 19:49:23 補充:
大漢將軍在錦衣衛中自成一營,初期約有1500人,到明末,由於官僚機構的膨脹,大漢將軍也一度增加到5000餘人。至於「巡查緝捕」,則是錦衣衛區別於其他各朝禁衛軍的特殊之處,也是它為什麼能為人們牢牢記住的原因。其實朱元璋建立錦衣衛的初衷也只是用來鹵簿儀仗,但後來由於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覺傳統的司法機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來不太順手,於是將錦衣衛的保衛功能提升起來,使其成為皇帝的私人警察。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機構是南北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傳理皇帝欽定的案件,擁有自己的監獄(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
2010-02-16 19:49:36 補充:
南北鎮撫司下設五個衛所,其統領官稱為千戶、百戶、總旗、小旗,普通軍士稱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執行緝盜拿奸任務時,被稱為「緹騎」(大家對這個名詞一定很熟悉)。緹騎的數量,最少時為1000,最多時多達60000之眾。錦衣衛官校一般從民間選拔孔武有力,無不良記錄的良民入充,之後憑能力和資歷逐級陞遷。同時,錦衣衛的官職也允許世襲。
2010-02-16 19:49:55 補充:
明朝前兩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於其出身的特殊性,對皇權的維護有其他朝代所沒有的強烈慾望。這就使得錦衣衛「巡查緝捕」的職能無限度的擴大了。一般來講,錦衣衛的工作只限於偵察各種情報、處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一旦適逢一個野心大、心腸狠的指揮使掌權,就會利用職務之便不遺餘力地製造事端,既可以打擊異己,也可以作為自己陞遷的資本。如成祖時的紀綱、英宗時的逯杲、武宗時的錢寧等,在他們掌權時,緹騎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處於他們的監視之下,對他們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會家破人亡,全國上下籠罩在一片恐怖氣氛中
2010-02-16 19:50:12 補充:
臭名昭著的北鎮撫司大牢中更是關滿了各種各樣無辜的人們,死於錦衣衛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計其數。更為可怕的是,這種恐怖的氛圍,與唐武則天時期的短期出現不同,終明一朝幾乎是綿綿不絕,這種無節制的濫捕極大地影響了皇帝與官僚機構之間的關係,使百官、民眾、軍隊與皇帝離心離德,難怪有人說明朝不是亡於流寇,而是亡於廠衛。
錦衣衛另一項著名的職能就是「執掌廷杖」。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來教訓不聽話的士大夫的一項酷刑。一旦哪位倒楣官員觸怒了皇帝,被宣佈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綁雙手,押至行刑地點午門。
2010-02-16 19:50:26 補充:
在那裏,司禮監掌印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一左一右早已嚴陣以待。受刑者裹在一個大布裏,隨著一聲「打」字,棍棒就如雨點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為錦衣衛校尉,他們都受過嚴格訓練,技藝純熟,能夠準確根據司禮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的暗示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這兩人兩腳象八字形張開,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條活命;反之,如果腳尖向內靠攏,則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杖完之後,還要提起裹著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後再重重摔下,此時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條命。廷杖之刑對士大夫的肉體和心靈都是極大的損害,但明朝的皇帝卻樂此不疲,錦衣衛將校對它也是情有獨鍾。
2010-02-16 19:50:42 補充:
縱觀有明一朝的錦衣衛,儘管也出過袁彬、牟斌這樣比較正直的指揮使,但總的來說,其職能主要還是為明朝的極端專制制度充當幫兇。有了錦衣衛這樣高效率的工具,明朝的皇帝壓制起士大夫階層、下層民眾就顯得更加得心應手,但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是社會活力的極大降低,這也是為什麼明朝雖有200多年歷史,但在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上卻無所進展甚至還有所倒退的主要原因。
2010-02-16 19:52:33 補充:
這3個部門裡面最有勢力的是東廠,錦衣衛到了明朝中期已經完全聽他們指揮了
By Faithe
at 2010-02-18T00:39
at 2010-02-18T00:39
一、錦衣衛
按照時間順序,先談談由朱元璋建立的錦衣衛。明初的軍制比較簡單,其基層單位是衛和所,每衛轄正規軍士約5000人,其下設所,分為千戶所和百戶所,京城的禁衛軍所轄衛所為48處。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決定改革禁衛軍,建立了十二個親軍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錦衣衛”。
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或指揮同知、指揮僉事),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其職能是:“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一個頓號,基本上把錦衣衛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部門。負責執掌侍衛、展列儀仗和隨同皇帝出巡的錦衣衛,基本上與傳統的禁衛軍沒什麼兩樣,其中比較著名的為“大漢將軍”。這些人雖名位“將軍”,其實只負責在殿中侍立,傳遞皇帝的命令,兼做保衛工作,說白了,就是是在皇宮大殿上的樁子。當然,這些“樁子”也非等閑之輩,一般都是牛高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氣十足,聲音宏亮,從外表上看頗有威嚴,對不了解明廷底細的人有一定震懾作用。大漢將軍在錦衣衛中自成一營,初期約有1500人,到明末,由於官僚機構的膨脹,大漢將軍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至於“巡查緝捕”,則是錦衣衛區別於其他各朝禁衛軍的特殊之處,也是它為什麼能為人們牢牢記住的原因。其實朱元璋建立錦衣衛的初衷也只是用來鹵簿儀仗,但後來由於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覺傳統的司法機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來不太順手,於是將錦衣衛的保衛功能提升起來,使其成為皇帝的私人警察。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機構是南北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傳理皇帝欽定的案件,擁有自己的監獄(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
南北鎮撫司下設五個衛所,其統領官稱為千戶、百戶、總旗、小旗,普通軍士稱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執行緝盜拿奸任務時,被稱為“緹騎”(大家對這個名詞一定很熟悉)。緹騎的數量,最少時為1000,最多時多達60000之眾。錦衣衛官校一般從民間選拔孔武有力,無不良記錄的良民入充,之後憑能力和資歷逐級升遷。同時,錦衣衛的官職也允許世襲。
明朝前兩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於其出身的特殊性,對皇權的維護有其他朝代所沒有的強烈欲望。這就使得錦衣衛“巡查緝捕”的職能無限度的擴大了。一般來講,錦衣衛的工作只限於偵察各種情報、處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一旦適逢一個野心大、心腸狠的指揮使掌權,就會利用職務之便不遺余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擊異己,也可以作為自己升遷的資本。如成祖時的紀綱、英宗時的逯杲、武宗時的錢寧等,在他們掌權時,緹騎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處於他們的監視之下,對他們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會家破人亡,全國上下籠罩在一片恐怖氣氛中。臭名昭著的北鎮撫司大牢中更是關滿了各種各樣無辜的人們,死於錦衣衛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計其數。更為可怕的是,這種恐怖的氛圍,與唐武則天時期的短期出現不同,終明一朝幾乎是綿綿不絕,這種無節制的濫捕極大地影響了皇帝與官僚機構之間的關系,使百官、民眾、軍隊與皇帝離心離德,難怪有人說明朝不是亡於流寇,而是亡於廠衛。
錦衣衛另一項著名的職能就是“執掌廷杖”。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來教訓不聽話的士大夫的一項酷刑。一旦哪位倒黴官員觸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綁雙手,押至行刑地點午門。在那裏,司禮監掌印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一左一右早已嚴陣以待。受刑者裹在一個大布裏,隨著一聲“打”字,棍棒就如雨點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為錦衣衛校尉,他們都受過嚴格訓練,技藝純熟,能夠準確根據司禮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的暗示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這兩人兩腳象八字形張開,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條活命;反之,如果腳尖向內靠攏,則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杖完之後,還要提起裹著受刑人布的四角,擡起後再重重摔下,此時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條命。廷杖之刑對士大夫的肉體和心靈都是極大的損害,但明朝的皇帝卻樂此不疲,錦衣衛將校對它也是情有獨鐘。
縱觀有明一朝的錦衣衛,盡管也出過袁彬、牟斌這樣比較正直的指揮使,但總的來說,其職能主要還是為明朝的極端專制制度充當幫兇。有了錦衣衛這樣高效率的工具,明朝的皇帝壓制起士大夫階層、下層民眾就顯得更加得心應手,但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是社會活力的極大降低,這也是為什麼明朝雖有200多年歷史,但在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上卻無所進展甚至還有所倒退的主要原因。
二、東廠
東廠的發明者是明成祖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的皇位後,朱棣的精神一直處在高度緊張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是出現,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對新政權並不十分支持。為了鞏固政權,朱棣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專制機構,但他覺得設在宮外的錦衣衛使用起來並不是很方便,於是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機構。在朱棣起兵的過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過很大力(如著名的鄭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還是覺得宦官比較可靠,而且他們身處皇宮,聯系起來也比較方便。
2010-02-18 12:27:21 補充:
就這樣,在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建立了一個由宦官掌領的偵緝機構,由於其地址位於東安門北側(今王府井大街北部東廠胡同),因此被命名為東廠。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主和廠督,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除此以外,東廠中設千戶一名,百戶一名,掌班、領班、司房若幹,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也稱檔頭,番役就是我們俗稱的番子。
2010-02-18 12:28:18 補充:
東廠的偵緝範圍非常廣,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北鎮撫司拷問重犯,東廠都要派人聽審;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官員們的一舉一動;一些重要衙門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種邊報、塘報,東廠都要派人查看;甚至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鹽的價格,也在東廠的偵察範圍之內。東廠獲得的情報,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相比錦衣衛必須采用奏章的形式進行匯報,要方便的多。東廠府衙的布置比較搞笑,大廳旁邊的小廳,供著嶽飛的雕像,廳右的影壁上,刻著胰式芏案的故事。歷屆東廠廠主的牌位,供奉在大廳西側的祠堂裏,堂前還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可惜東廠人員的所作所為與他們這些偶像實在相差太遠,東廠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裏面活動
2010-02-18 12:28:46 補充:
並非完全為朝廷辦事,更多的是為自己謀私利。他們常常羅織罪名,誣賴良民,之後就屈打成招,趁機敲詐勒索。到了明中後期,東廠的偵緝範圍甚至擴大到了全國,連遠州僻壤,也出現了“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搞的舉國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在與錦衣衛的關系上,東廠則是後來居上。由於東廠廠主與皇帝的關系密切,又身處皇宮大內,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東廠和錦衣衛的關系,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系,在宦官權傾朝野的年代,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叩頭。
2010-02-18 12:29:27 補充:
三、西廠與內行廠
西廠在明朝歷史上只短期存在過,明憲宗成化年間,先是京城內出現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著又有一個妖道李子龍用旁門左道蠱惑人心,甚至網羅了很多太監,意圖不軌。雖然李子龍和他的黨徒最終被錦衣衛一網打盡,但憲宗由此深感偵刺力量的不足。於是他身邊機靈的小太監汪直被選中,派往宮外打探消息。汪直抓住了這個機會,到處捕風捉影,搜羅了不少所謂的“秘密消息”報告給了憲宗。憲宗認為這些消息很有價值,對汪直的表現也十分滿意,要他繼續做下去。
幾個月後,憲宗成立了一個新的內廷機構——西廠,首領便是汪直。西廠廠址設在靈濟宮前,以舊灰廠為廠署總部。西廠的軍官主要從禁衛軍中選拔
2010-02-18 12:30:12 補充:
這些人再自行選置部下,短短幾個月內,西廠人員極度擴充,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老前輩東廠。
西廠成立,本來只是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為了升官發財,拼命的構置大案、要案,其辦案數量之多、速度之快、牽扯人員之眾都遠遠超過了東廠和錦衣衛。西廠在全國布下偵緝網,主要打擊對象是京內外官員,一旦懷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經由皇帝同意,之後當然就是嚴刑逼供,爭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對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會被西廠以妖言罪從重處置。
在這種情況下,西廠僅僅成立5個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學士商輅(就是那個連中三元的人才)為首的輔臣集體上書,向憲宗痛陳西廠之危害
2010-02-18 12:30:38 補充:
並將汪直辦下的不法之事一一舉報。憲宗收到奏章後為之震驚,於是撤銷西廠,遣散了西廠的人員。
但沒有西廠的日子總讓憲宗覺得沒有安全感,一個奸臣戴縉在得知皇帝心思後,主動上書,大肆吹捧汪直。憲宗大喜,立刻恢復西廠,廢與開之間,只相隔一個月。汪直復出後,更加嚴酷地辦案,戴縉也得以升職。
在此後的五年裏,汪直領導西廠又辦下了無數“大案”,將反對自己的朝臣如商輅、項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權勢也達到了極點。但俗話說:“物極必反”,汪直極度膨脹的權力不能不引起皇帝的警覺,在其後的權力角逐中,汪直失敗,被調出京城,東廠也隨之解散。幾年以後,汪直在失意中死去。
2010-02-18 12:31:18 補充:
到了憲宗的孫子武宗繼位後,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西廠復開,由太監谷大用領導。好笑的是,西廠與東廠雖然都受劉瑾的指揮,但兩者之間不是互相合作,而是爭權奪利,互相拆臺。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劉瑾又自建了一個內行廠,由本人直接統領,其職能與東西廠一樣,但偵緝範圍更大,甚至包括東西廠和錦衣衛。一時間,錦衣衛、東西廠、內行廠四大特務機構平存,緹騎四處,天下騷動。直到五年後,劉瑾倒臺,武宗才下令撤銷西廠和內行廠。
西廠作為一個臨時產品,就這樣在歷史上永遠地消失了。
最後談一個題外話:皇帝與宦官的關系。大家一定對歷史上為什麼那麼多皇帝都要重用宦官感到不解。其實從廣義上講
2010-02-18 12:32:10 補充:
宦官這個群體也可以算作官僚機構的一部分,而且他具有很多士大夫階層所不具備的優點:
首先,宦官是皇帝的家奴,身處內宮,和皇帝溝通起來更加方便,也更揣摩皇帝的心事。
其次,宦官本身是閹人,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他們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皇帝,所以他們在為皇帝辦事的時候往往更忠心,更替皇帝著想,不象士大夫階層,往往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有時不太買皇帝的帳。
第三,宦官並非目不識丁的粗人,相當數量的宦官文化水平並不抵,他們作為皇帝的私人秘書完全可以勝任,也不會向一般文人那樣有那麼多異議。
最後,宦官是後妃與外界溝通的主要途徑,後妃如果想對朝政施加影響,就必須與宦官聯合。
2010-02-18 12:32:50 補充:
總之,出於專制政權的內部需要,皇帝需要一個獨立於官僚機構之外的勢力供自己使用,而最為方便的就是宦官。所以,只要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存在一天,宦官們就有他們的用武之地,雖然他們經常給朝政制造混亂,但任何一個聰明的皇帝都不會輕易舍棄這個有力的工具,這就是為什麼宦官能夠區別於外戚,在中國歷史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的原因。
錦衣衛最大的特征是身穿金黃色的官服,有意權力高高在上之意,稱為飛魚服,並佩帶繡春刀。
2010-02-18 12:33:11 補充:
十二親軍衛
朱元璋稱吳王時,罷廢諸翼統軍元帥,設十七衛親軍指揮使司:武德衛、龍驤衛、豹韜衛、飛熊衛、威武衛、廣武衛、興武衛、英武衛、鷹揚衛、驍騎衛、神武衛、雄武衛、鳳翔衛、天策衛、振武衛、宣武衛、羽林衛。
創建明朝,建元洪武以後,朱元璋改設親軍都尉府和儀鑾司。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朱元璋罷廢親軍都尉府和儀鑾司,設置錦衣衛,下屬南北鎮撫司十四所,設官將軍、力士、校尉,負責護駕侍衛、查察緝捕。隨後,正式設置護衛親軍上十二衛: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
2010-02-18 12:33:34 補充:
親軍上十二衛是負責護駕左右、護衛宮禁的皇帝侍衛禁軍,這些軍士都是通過精選以後經嚴格訓練而入選的身材健壯、武藝不凡的將士。朱元璋出於安全和籠絡的考慮,又下旨選公、侯、伯、都督、指揮諸人的嫡次子組成親兵,稱勛衛散騎舍人,這支貴族子弟衛隊既是籠絡的需要,也是人質的考慮,讓子弟入值迫使其父兄忠誠於帝國。這些勛衛散騎舍人的貴族衛隊象征意義多於侍從意義,皇帝並不想依賴他們確保安全。
2010-02-18 12:33:54 補充:
親軍上十二衛都有嚴格的建制,待遇也在眾軍之上。錦衣衛共1500人,設大漢將軍、將軍、力士眾官;衛士稱校尉;軍中設千戶、百戶、總旗官。朝廷重大典禮時,包括皇宮三大節的萬壽節、元旦、冬至和冊封、祭祀、登基、傳制等,侍衛3000人全值;平時則是輪番值宿,護衛宮禁。錦衣衛自成軍制,自行操練,下值後訓練極嚴。衛中缺額到50人時方才補齊。月糧兩石。衛士們積功可升遷百戶、千戶。軍士、將官死亡,允許其魁梧健壯、武勇過人的血親子弟頂替,沒有的則從軍士和民戶中精選。
2010-02-18 12:34:37 補充:
旗手衛的前身是旗手千戶所,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朱元璋下旨升旗手千戶所為旗手衛。旗手衛負責大駕金鼓、旗纛,統率力士隨駕宿衛。就是說,旗手衛有兩大職責:主要職責是執掌禦駕所用的金鼓、旗幟;其次的職責是侍衛親軍所共同的--護駕左右,宿衛宮禁,負責皇室的安全。
旗手衛設校尉、力士,都是從民間中選拔壯健的民丁充任。校尉的職責是專門執擎鹵簿儀仗,還負責禦駕前宣召文武官員和奉旨承辦特殊事宜。在編制上,旗手衛校尉不屬於旗手衛,而是屬於親軍第一衛的錦衣衛。這樣設置,大概因為是旗手衛單設一衛是出於對金鼓、旗纛的尊崇,
2010-02-18 12:35:17 補充:
而掌擎鹵簿儀仗的校尉不隸旗手衛,直屬錦衣衛則是出於對特殊身份的校尉的直接控制,鹵簿儀仗實在太重要,不能有任何差錯。旗手衛力士專門負責金鼓、旗幟、隨禦駕出入宮禁,還有一個職責便是守衛宮禁四門。很顯然,力士身份不如校尉,金鼓、旗幟不能和鹵簿儀仗分庭抗禮,所以,力士隸屬於旗手衛。
旗手衛是侍衛親軍上十二衛中的一支身份特殊、職責明確的侍衛親軍。每年歲祭旗頭六纛之神,儀式都十分隆重。祭祀儀式是在秋8月舉行,設立神壇,旗手衛衛士、將官臨壇祭祀,場面很是壯觀。除了8月設壇祭祀,在12月於承天門外還有隆重而莊嚴的祈禱儀式。承天門是皇城正門,就是後來的大明門和清代的天安門,這裏是皇宮的象征,在這裏冬日致祭
2010-02-18 12:35:55 補充:
可見王朝對其的禮重。
旗手衛下屬五所。
府軍前衛在親軍上十二衛中位居第三位。府軍前衛是一支獨特的侍衛禁軍。早在朱元璋創建衛隊之初,便特設帶刀舍人。建元洪武時,府軍前衛等衛隊負有特殊使命,設習技幼軍。府軍前衛掌統領幼軍的選拔、訓練、修習諸事宜;正式成為前衛衛士的稱為帶刀官,輪番帶衛侍衛。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推重府軍前衛。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成祖朱棣下道特別聖旨,為皇太子簡選幼軍,專置府軍前衛,設置官屬。府軍前衛總帶刀官40人,官屬包括:指揮使5人、指揮同知10人、指揮僉事20人、衛鎮撫10人、經歷5人。
2010-02-18 12:36:13 補充:
府軍前衛統轄二十五所。
其余金吾衛、羽林衛、府軍衛、虎賁衛等上十衛主要職掌是守衛巡警,負責宮禁安全。
皇帝生活的宮城歷朝歷代都被視為人間禁地,稱為禁城、紫禁城、紫宮。早在漢代,學者司馬遷就記載說,北天中央有三垣星宿,就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中垣紫微垣是中天的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所以,人間至尊皇帝生活的宮城也被稱為紫宮、紫禁城。漢代後廷正宮未央宮就稱做紫微宮。漢代的皇宮又稱為紫宮。唐學者李賢論述說: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
2010-02-18 12:36:53 補充:
明代時,皇帝生活的宮城稱為紫禁城。明初建都南京,太祖朱元璋營建宮室,南京宮城稱為紫禁城。明成祖永樂時期遷都北京,北京宮城也稱紫禁城。明初南京宮城有四個宮門:南為承天門、北為玄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京宮城稱為紫禁城,也是四個門,這是皇帝和後妃們生活起居的所在。明宮皇帝親軍的上十二衛以護衛宮禁為首要職責,就是分布在宮禁四周。
宮城南門承天門是宮城正門,門外金水橋下是清澈的外金水河。金水橋外便是王朝的政務機構所在地,朝廷部院寺監辦事大堂都集中在這裏。
2010-02-18 12:37:12 補充:
從承天門往南中軸線兩邊是朝廷的主要辦事機構,左邊依次為宗人府、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右邊依次為中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鴻臚寺。就是說,左邊是政務機關,右邊是軍事機構的五軍都督府。五軍都督府各大堂右邊,從北到南駐守的便是上十二衛中的第一大衛錦衣衛和第二大衛旗手衛。錦衣衛北為下情直達皇帝的特別機構通政司。旗手衛南為負責天文歷法、觀察天象的欽天監。緊挨北門玄武門北部的是金吾後衛和左羽林衛。
By Lily
at 2010-02-18T16:07
at 2010-02-18T16:07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
這個也可以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
不然就這個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
2010-02-16 19:43:44 補充:
再這裡是最完整的
http://zh.wikipedia.org/zh-hk/%E6%98%8E%E6%9C%9D
Related Posts
埃...又是護士問題ˊˋ10點<中部護專生請進ˊˇˋ>
By Jack
at 2010-02-16T00:00
at 2010-02-16T00:00
有關楊丞琳的資料和專輯
By Hedy
at 2010-02-16T00:00
at 2010-02-16T00:00
想請教下去日本長期留學的相關細節??~22點
By Annie
at 2010-02-16T00:00
at 2010-02-16T00:00
和射手女分手了..還有機會?
By Quintina
at 2010-02-16T00:00
at 2010-02-16T00:00
請問SuperJunior演唱會那天搖滾區要先提早到嗎??
By Olivia
at 2010-02-16T00:00
at 2010-02-16T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