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好Young的!以奧地利為例 - 社企
By Rosalind
at 2013-10-16T20:43
at 2013-10-16T20:43
Table of Contents
社會企業好Young的!以奧地利為例
本文網址: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1275
編譯:周承緯
編按:原文刊載於衛報( Guardian Professional),作者Michael Hagelmuller為
Ashoka Austria及Join our Core計畫的號召人。全文以作者第一人稱口吻改寫。
在奧地利,百分之七十五的社會企業成立不超過四年,即便不斷成長,人們也逐漸瞭解何
謂社會企業以及創新對社會發展帶來的貢獻,社會企業在奧地利仍算是年輕的產業。
根據維也納大學經濟系最近的調查指出,奧地利大約有兩百七十家社會企業,支援它們的
基礎設施正慢慢浮現,譬如提供諮詢、訓練或建立人脈的共同工作空間。
但有許多個體尚未意識到自己其實就是大眾承認的社會企業,也沒發現眼前展開了一條前
所未有的康莊大道,這就是為什麼The Hub Vienna和我的組織Ashoka總在最前線推動大眾
對於社會企業的認識,我們都在努力讓「社會企業」成為奧地利的主流詞彙。
爭取經濟獨立是奧地利的社會企業最主要的課題,根據維也納大學的調查,有超過一半(
百分之五十二)的社會企業的預算來自私人資金,三分之一來自於所得,只有大約百分之
十是國家補助。
截至目前為止,奧地利不存在特定的社會創投資金,社會企業仍需要依賴社會融資。直到
先驅Good.Bee在中歐和東歐提供融資和微型借貸;另外群眾集資也是一個方式,
respekt.net便是一個協助將有展望的計畫連結到投資者的網路平台。
防止人才外流
奧地利的社會企業面臨的議題範圍十分廣泛。在地方發展的領域中,Ashoka的Martin
Hollinetz創立了Otelo,透過建立地方創新中心與必要的基礎建設,幫助人們獲得創新及
創造的能力並開創自己的事業,以防止鄉村地區的人才外流。
而奧地利的社會企業Career Moves則聚焦於弱勢族群,例如幫助殘疾人士找到潛在僱主,
創辦人Gregor Demblin看出殘疾人士能夠成為頂尖的執行者,卻因社會歧見埋沒了才能。
非政府組織Exit則協助人口走私的受害者,不只提供法律和心理層面的建議,還幫助這些
受害者建立在奧地利的新生活,避免於此定居後再度遭受迫害。
嶄新的職涯路徑
許多奧地利青年尚未意識到有一條嶄新的職涯路徑,兼顧了創業精神及解決社會挑戰,許
多支持社會企業的組織,例如The HUB Vienna便藉由頒發The Social Impact Award或在
維也納提供Pioneers of Change訓練課程,吸引青年投入社會企業。
這些有抱負的年輕人用非常特別且新穎的方式處理多樣化的社會問題,像是whatchado幫
助年輕人尋找職涯可能,並教導他們如何實現,他們同時訪問不同背景、階級的人們,用
短片向他們解釋:他們是怎麼變成今天的自己。又像是Dachgold,因為公司能源消耗最大
的時段是在白天(不像一般家庭是在夜晚),於是他們便利用太陽能來取代其能源需求,
由於太陽能的儲存效能非常差,因此在白天使用更是可長期發展的方式。
有時候青年無法創業的原因並不是缺乏知識或被禁止,而是害怕執行計畫的風險,為此,
Ashoka的 Johannes Lindner在多間奧地利的學校開設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課程
,幫助學生學習創業精神、自立更生,以及擺脫對積極創業的恐懼。Johannes的商業計畫
競賽激勵了年輕人結合創業思維及自動自發的態度,每年都有兩千五百名學生參與這項競
賽,其中更有三分之二的計畫真的付諸實現,而藉由課程,每週還能造福兩萬名奧地利的
中學生。
即便此刻有許多能改變社會的潛在機會,社會企業在奧地利仍太過年輕,以致難以掌握它
的規模及影響,我們應該多鼓勵年輕人,讓他們積極參與解決社會議題的機會,像是
Social Impact Award或 Join our Core這類的競賽,都突顯了奧地利青年在社會創業有
極大的潛力。
年輕人已經受夠了死板又平庸的制度,也不願再去適應既定的組織和公司,相對地,他們
希望開創能突顯自身價值的企業,由自己來創造想在社會上發揮的影響,無庸置疑地,若
想解決社會問題,奧地利人將面對更多的挑戰,就像Bill Gates的妻子Melinda Gates說
的:「只有勇於冒險,才能水到渠成。」("We believe in taking risks, because
that's how you move things along.")
資料來源
Young and dynamic: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Austria
http://ppt.cc/ZLBh
延伸閱讀
‧政府如何幫助社會企業:以加拿大為例
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1189
‧香港扶委會將成立5億基金支援社企
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1232
‧社會企業需要生態系
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858
‧加拿大SFU成為公平交易校園
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451
‧英國投資六千萬英鎊於社會企業
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405
‧社會企業Young at Heart
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614/794/751
--
社企流─台灣第一個華文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 http://www.seinsights.asia/
社企流 Social Enterprise Insights Facebook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seinsights?ref=stream&hc_location=stream
社會企業討論區 PTT1 看板《Social-Ent》
--
本文網址: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1275
編譯:周承緯
編按:原文刊載於衛報( Guardian Professional),作者Michael Hagelmuller為
Ashoka Austria及Join our Core計畫的號召人。全文以作者第一人稱口吻改寫。
在奧地利,百分之七十五的社會企業成立不超過四年,即便不斷成長,人們也逐漸瞭解何
謂社會企業以及創新對社會發展帶來的貢獻,社會企業在奧地利仍算是年輕的產業。
根據維也納大學經濟系最近的調查指出,奧地利大約有兩百七十家社會企業,支援它們的
基礎設施正慢慢浮現,譬如提供諮詢、訓練或建立人脈的共同工作空間。
但有許多個體尚未意識到自己其實就是大眾承認的社會企業,也沒發現眼前展開了一條前
所未有的康莊大道,這就是為什麼The Hub Vienna和我的組織Ashoka總在最前線推動大眾
對於社會企業的認識,我們都在努力讓「社會企業」成為奧地利的主流詞彙。
爭取經濟獨立是奧地利的社會企業最主要的課題,根據維也納大學的調查,有超過一半(
百分之五十二)的社會企業的預算來自私人資金,三分之一來自於所得,只有大約百分之
十是國家補助。
截至目前為止,奧地利不存在特定的社會創投資金,社會企業仍需要依賴社會融資。直到
先驅Good.Bee在中歐和東歐提供融資和微型借貸;另外群眾集資也是一個方式,
respekt.net便是一個協助將有展望的計畫連結到投資者的網路平台。
防止人才外流
奧地利的社會企業面臨的議題範圍十分廣泛。在地方發展的領域中,Ashoka的Martin
Hollinetz創立了Otelo,透過建立地方創新中心與必要的基礎建設,幫助人們獲得創新及
創造的能力並開創自己的事業,以防止鄉村地區的人才外流。
而奧地利的社會企業Career Moves則聚焦於弱勢族群,例如幫助殘疾人士找到潛在僱主,
創辦人Gregor Demblin看出殘疾人士能夠成為頂尖的執行者,卻因社會歧見埋沒了才能。
非政府組織Exit則協助人口走私的受害者,不只提供法律和心理層面的建議,還幫助這些
受害者建立在奧地利的新生活,避免於此定居後再度遭受迫害。
嶄新的職涯路徑
許多奧地利青年尚未意識到有一條嶄新的職涯路徑,兼顧了創業精神及解決社會挑戰,許
多支持社會企業的組織,例如The HUB Vienna便藉由頒發The Social Impact Award或在
維也納提供Pioneers of Change訓練課程,吸引青年投入社會企業。
這些有抱負的年輕人用非常特別且新穎的方式處理多樣化的社會問題,像是whatchado幫
助年輕人尋找職涯可能,並教導他們如何實現,他們同時訪問不同背景、階級的人們,用
短片向他們解釋:他們是怎麼變成今天的自己。又像是Dachgold,因為公司能源消耗最大
的時段是在白天(不像一般家庭是在夜晚),於是他們便利用太陽能來取代其能源需求,
由於太陽能的儲存效能非常差,因此在白天使用更是可長期發展的方式。
有時候青年無法創業的原因並不是缺乏知識或被禁止,而是害怕執行計畫的風險,為此,
Ashoka的 Johannes Lindner在多間奧地利的學校開設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課程
,幫助學生學習創業精神、自立更生,以及擺脫對積極創業的恐懼。Johannes的商業計畫
競賽激勵了年輕人結合創業思維及自動自發的態度,每年都有兩千五百名學生參與這項競
賽,其中更有三分之二的計畫真的付諸實現,而藉由課程,每週還能造福兩萬名奧地利的
中學生。
即便此刻有許多能改變社會的潛在機會,社會企業在奧地利仍太過年輕,以致難以掌握它
的規模及影響,我們應該多鼓勵年輕人,讓他們積極參與解決社會議題的機會,像是
Social Impact Award或 Join our Core這類的競賽,都突顯了奧地利青年在社會創業有
極大的潛力。
年輕人已經受夠了死板又平庸的制度,也不願再去適應既定的組織和公司,相對地,他們
希望開創能突顯自身價值的企業,由自己來創造想在社會上發揮的影響,無庸置疑地,若
想解決社會問題,奧地利人將面對更多的挑戰,就像Bill Gates的妻子Melinda Gates說
的:「只有勇於冒險,才能水到渠成。」("We believe in taking risks, because
that's how you move things along.")
資料來源
Young and dynamic: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Austria
http://ppt.cc/ZLBh
延伸閱讀
‧政府如何幫助社會企業:以加拿大為例
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1189
‧香港扶委會將成立5億基金支援社企
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1232
‧社會企業需要生態系
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858
‧加拿大SFU成為公平交易校園
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451
‧英國投資六千萬英鎊於社會企業
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405
‧社會企業Young at Heart
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614/794/751
--
社企流─台灣第一個華文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 http://www.seinsights.asia/
社企流 Social Enterprise Insights Facebook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seinsights?ref=stream&hc_location=stream
社會企業討論區 PTT1 看板《Social-Ent》
--
Tags:
社企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A Program 專案人員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3-10-16T20:27
at 2013-10-16T20:27
社企流小旅行-認識香港社會創新之旅
By Aaliyah
at 2013-10-13T19:06
at 2013-10-13T19:06
慈善機構如何更企業化?
By Connor
at 2013-10-11T23:45
at 2013-10-11T23:45
社會企業的「是是非非」(下)
By Erin
at 2013-10-10T11:32
at 2013-10-10T11:32
社會企業的「是是非非」(上)
By Kyle
at 2013-10-10T10:58
at 2013-10-10T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