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幫我評鑑自傳與相關心得 - 職場
By Ingrid
at 2015-05-14T23:26
at 2015-05-14T23:26
Table of Contents
這幾份資料,
預計用來應徵書店門市人員以及大眾文學教科書編輯,
希望大家指教
壹. 自傳
本人畢業於東吳大學,對於文創產業與出版,如古今文史專著、散文、小說、雜誌、影視等,
有著高度的興趣與知識基礎,在校期間,除了用心本科系的必修課程之外,也選修學校的教育學程,本科系與教育學程的精神「團體合作、小組分工」深深影響我,從小組報告及對外參訪與研究中,學習到與人溝通、協調、合作的藝術,也深知組織中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如果未來能夠幸運地擔任貴公司職員,我有充分的信心,在面對與顧客和人群互動的情況時,順利並快速地提供顧客所需。
我曾擔任流浪動物社團的宣傳組組員,學到、宣導、協調、合作的道理照料流浪動物的經驗,讓自己與他人相處的耐心以及應變能力也比一般人高,能夠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處理每一項迎面而來的挑戰。
曾任天母網球場客服櫃檯,與在校的外國語文選修英語和日語配合,讓自身於外文溝通能力上應付得宜。快速熟悉各項服務應對與態度,由於自身非常喜歡服務人群,讓顧客享受滿意的服務,是我擔任服務人員期間的最大樂趣。
在生活態度上,我一向努力做到最好,對自己與團隊負責,我個人原則是「結果固然重要,但最重要是要對得起自己!」因此,我也樂於接受挑戰,面對難題去找方法解決,並從過程中學習到更多的觀念和經驗。
貳. 書店經營理想概念
對於出版物之出口大宗「書店」,隨著網路與租書店的興起,轉型是必須的,就我的認知與想像,書店的轉型第一是轉型為小型文創中心、第二是社區合作型態的擬似圖書館形式。
第一,小型文創中心,主要以晶晶書店為概念,在書籍、音樂、文具、影視、文藝活動門票的販售中,提供藝文人士與團體的宣傳,例如作家演講、劇團試演、電影試映會、藝文展覽。進一步,也能和餐飲業結合,以咖啡館、音樂館、畫廊等要點,提供消費者多方享受。
例如,以張曼娟《妖物誌》宣傳為例子,《妖物誌》是張老師用了多種神話奇幻生物書寫了多篇現代小說合集,我們可以做出以下規劃,找原作者舉辦講座與簽書會,將書中生物記載典籍做個專題型展覽,陳列書籍或是畫冊,最後是書中副產品銷售,例如書中提及的「露華濃」玫瑰,拓增收入來源。
第二,擬似社區圖書館,這是參考金石堂週遭環境,與墊腳石書局、三民書局的結合,主導客戶以學生為主,新增參考書販售區、二手書或課堂筆記交換區,和補習班與學校打好關係,提供學生優質的讀書環境、增加他們買書的慾望。
而以上兩個綜合起來,可以和各大團體機構合作,推動書籍團購折扣服務,增益店家的利潤。
參. 出版社行銷企劃應徵書目心得
以下是本人對於以下書目的心得與行銷觀察。
壹. 《心井.新井》
一. 心得:
我大學教授張曼娟老師說過,散文與小說混合寫法的時代已經來臨,透過看似鋪陳的小說,往往會成為寓意甚強的散文,也誠如為本書寫序的林永福所言,新井老師這一段段看似漫無目的抒發的「私小說」形式,卻往往在結尾處,給予讀者回馬槍震撼的強勁之作。
由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書寫的全中文散文集,於中國時報副刊三少四壯集刊載,大田出版社集結出版,呈現作者對日本社會(於國內或是置身國外)的深切體認。
書中分成三大章節,第一章﹤心井在東京﹥是作者對自身家庭成員的感想書寫,朔源於外祖母於保守社會展現的「摩登」女性作為,到母親與姨娘、父親與親家,甚至自己與姐妹間的影響。新井老師沒有主觀的評論是非對錯,僅僅在文筆間書寫自身感受與外顯行為結尾,帶出了後勁十足的風情。
第二章﹤新井的朋友﹥則是以自己的交友圈為中心,主要探討日本女性於國內或國外,無論在地日本人或是在外日橋、年齡高低、在職婦女與主婦,她們的人生際遇與文化交融衝擊。
第三章﹤生命的郊區﹥與第四章﹤日本的青空﹥則是新井老師的生活圈,擴及到日本甚至全球社會型態的感觸,以日本偶像松田聖子的事業與緋聞史探討為例,儘管看似批判,卻在結尾處給予讚賞。
就如同本人在卷首所言,後勁十足的回馬槍。
二. 商店銷售與媒體宣傳︰
本書的文章是報紙副刊上集結而成,本身已經有基礎的宣傳媒介,加上日外籍人士的中文寫作,在話題性上就受到矚目。
在書店序列,新井老師的著作產量豐厚為一系列,歸類於大田出版社三田之中的「美麗田」,以白色書脊為標記,方便讀者索引。
本書選擇以吳淡如寫序,為知名作家身分對讀者做「日本作家的中文書寫」這樣特色的介紹,算是最穩定的開始。然而若是這樣,全書的內涵就不能彰顯了,林永福的「私小說」是關鍵字,讓讀者知道閱讀方向,
至於在電子傳媒宣傳上,受到311地震影響,台灣與日本的民眾關係逐漸親密,2011年更因為魏德聖導演《賽德克.巴萊》一片,雙方有中語的對談交流的紀錄,收錄於新井老師的《台灣為何教我哭》一書、網路you tube視頻 、與各大傳播網站上。台日雙方對於彼此文化的求知若渴,新井老師是個完善的橋樑,讓讀者對新井老師有興趣,進而產生極高的回溫買氣
貳.《受害者聯盟》
一. 心得:
這本驚悚冒險輕小說吸引點有三︰書名、文案、與價格。
一本90元的「受害者聯盟」,其書名,取自美國英雄漫畫常有的總動員篇章,帶有「交朋友」的意味,特別是「受害者」一詞,在迫切尋求認同感的青少年中,獲得信任,因此在讀者定位上非常成功。
故事主角定位在中學女生,家庭有失蹤成員導致破碎邊緣,鬱鬱寡歡下,參與這個協尋失蹤者的組織,藉由案件搜索的形式所進行的冒險故事,放諸現實有許多不合理,卻也是一大優點。
作者在角色與情節安排上算是十分平衡,除了主角、配角的心理側寫,再加上巡訪案件中,對於部分社會現象的探討。算是心意十足。
故事結束在一個開放性結局上,主角藉由組織力量得知失蹤親屬的下落,卻因為下場過於殘酷,加上家庭崩潰已是既定事實,是否告知家人的糾結成就了結局,個人認為是不錯的收尾。
二. 媒體宣傳與商店銷售
明日工作室在網路上深耕多年,有出版方、作者的部落格、臉書連結,定期在批踢踢實業坊等高人氣網站上,張貼作品消息,刊出一兩章節吸引讀者。
輕小說主要的消費群是社會大眾,它們的銷售通路有網路、便利商店、一般書局,明日工作室除了7-11和誠品外都有通路,紙質輕盈、包裝輕便,放置於口袋隨時閱讀。
只是可惜的地方在,作者過期品作品產量,不如同一間工作室的柚臻、振鑫多產,不然這個故事概念足以發展一個少年冒險系列,如果累積足夠人氣,就能夠和前輩一樣舉辦座談會,吸引更多讀者。
肆. 傷害──楚門‧卡波帝與《冷血》的探微
科目:報導文學專題研究
學號:G970201
學生姓名:李欣儒
壹.前言
誠如報導文學先驅基西所言:「報導文學是一個危險的文學樣式,不僅對於世界的剝削者來說,即使是對於作者本身,也是一種容易招致危險的東西」 筆者試圖將老師的說法,也就是所謂的「危險」再做延伸,這是因為,報導文學的題材取向與發表,容易引發大眾的目光和反思,因為會揭發事實,而事實往往殘酷,因為殘酷而引發傷害,而傷害就是危險。
這個「傷害」或許是既得利益者;或是加害者,可能是受害者、可能是讀者、亦可能是作者本身。
楚門.卡波帝(Truman Capote,1924 – 1984),美國報導文學的大師,他的著作《冷血》(In Cold Blood),讓自己名利雙收,奠定了報導文學重視對白與行動的一面,形成了非虛構小說(Nonfaction Novel)的文學新名詞。
《冷血》就像是一面鏡子,映出了被害者與兇手、執法者與兇手,兇手與兇手間,甚至作者與兇手,在人生際遇、性格,楚門做出了對照,反映了彼此的善良與邪惡,軟弱與堅持,而詭異的是,《冷血》之後,楚門再也沒有佳作,從此貧病交纏,抑鬱而終。
本篇研究主要針對楚門‧卡波帝的成長背景,寫作《冷血》時的經過,全書架構,以及成書後的宣傳活動,藉以探討這種結合小說型態的報導文學,如何對於後世產生影響,也開始讓人清楚、省思報導文學對於犯罪事件,所產生的成因與後世影響。
貳. 作者的成長背景與人格特質
楚門.卡波帝為猶太人,一九二四年九月三十日出生於美國路易士安納州,新奧爾良市,原名楚門.史屈佛斯.伯森斯(Truman Streckfus Persons),母親在他九歲時再嫁西班牙富商,正式改姓「卡波帝」。
楚門的童年十分的艱困,由於母親是一個虛榮心很強的女人,因此與楚門的生父之間相處的很不愉快,楚門5歲時,母親曾經遺棄兒子到都市發展,楚門是交由三位姨媽輪流帶大的。
儘管楚門八歲接受智力檢定,智商為215,並且開始撰寫一些短篇小說,但是楚門依然不受母親的疼愛,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楚門的母親不喜歡他的女性化動作與言語,母親不但將楚門送去精神科,甚至在他十一歲時,將他送進聖若望陸軍學校強制「矯正」,結果讓楚門遭致同學強暴,導致他適應不良而轉學至普通高中。
楚門十六歲輟學,進入《紐約客 》雜誌的工作團隊,做美術部的臨時雇員,當時《紐約客》的雜誌編輯布蘭登.奇兒(Brendan Gill,1954-1997)回憶道 :「他的金色長髮垂在黑色的披肩,簪在天鵝絨的百合花,讓他有如奧斯卡.王爾德 再世。」到了一九四八年,他的第一部小說《另外的呼聲,另外的屋子》(Other Voices, Other Rooms)發表之後,卡波提一夜成名,廣為上流社會的人所知。
之後,母親因為丈夫掏空公款,羞憤的飲藥自盡,一九五八年楚門書寫小說《第凡內早餐 》(Breakfast in Tiffany's)紀念母親,後來拍成電影,由奧黛莉赫本主演,從此聲名大噪,成為了上流社會交際的寵兒。
就人格特質來說,就如同前文講述他的衣著一樣,楚門的個性是一個追求華麗而且高調的人,甚至會用欺騙的方式來宣傳自己 ,不僅如此,楚門的心胸狹窄,不屑於提攜後進 。
但是,楚門有相當高的表達與溝通才華,例如訪問馬龍‧白蘭度,揭發他非陽剛的一面 ,讓馬龍‧白蘭度揚言:「非殺了他不可。」然而,馬龍.白蘭度其實只跟卡波提吃過一頓晚餐,且在他同意跟卡波提吃飯之前,朋友就警告過:「卡波提不懷好意。」但是透過一頓飯的時間,就突破了馬龍心防。而這份能力也在他的前半生悠遊上流社會,成為每個人的開心果。
參.文本理論基礎
依據陳光憲老師的說法,對於報導文學的定義如下:
報導文學是二十世紀以報導真人真事,藉以伸張社會正義,促進社會人文關懷,重建事實真相的新興文學。
由此可知,從內部結構來看,所謂的「報導文學」,需要有調查、訪問的必要,讓讀者藉由當代的人物,談論、省思當代的問題,這一點在陳光憲老師的歸納下,就可以發現報導文學,有著記載特色的「真實性」、讓讀者有記憶點的「新聞性」、以及留待讀者去討論的「評論性」。
但是,報導文學之所以稱之為文學,就是因為它具備著「文學性」,也就是讓讀者認同的方法。
而以上特性形成的過程,也就是報導文學的外部結構,就研究者個人的看法,首先就在於作者的思想與傳達功力,也就是所謂的「個人性」。
再者,報導文學在產生的過程,實際上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盛行的,所以左右戰爭資源的國家會大肆干預,也就是說,報導文學深受「政治力」影響,也因為出版的管道,有新聞出版業者的壓力,而有標題和內容的分配限制。
「政治力」、「新聞業」、「個人性」三者,是調合也是衝突,綜觀整部《冷血》還有楚門.卡波帝的人格特質,我們可以發現到,當時的美國,擁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儼然就是世界的領導,整個社會氛圍要求的是正面的、激勵的,卻很少人關心社會的深處,有著悲傷與黑暗的地方,急需人心去憐憫、救贖。
楚門有著相當雄厚的新聞出版資源(《紐約客》雜誌 ),政治力與新聞業者都具備了,最後就是楚門本身的選擇,高調又有才華的他,在經歷了《第凡尼的早餐》的利益光環加身下,他選擇要掌握,尋求自我突破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關鍵,過去的報導文學,主要是以記「事」為主,在這些概念下,楚門.卡波帝從報紙得知,看見了一件真實滅門事件 。
楚門.卡波帝的個人野心,無非是要讓當時的報導文學,做出了進一步的推展,他選擇用小說的形式,嚴格界定章節和角色的分配,有了明顯的主角和配角的區分,拉長了每個角色的動作與對白,將記「事」的報導文學,改成了記「人」的小說,搭配他高調的宣傳,於是乎,「非虛構長篇小說」(A Nonfiction Novel)這樣的西洋文學新名詞 開始產生。
參.《冷血》的全書結構
全書分成四章,但都是以一組人的行動作為標竿,也就是這起滅門事件的兇手──貝利‧史密斯(Perry Smith)及李察‧希柯克(Richard Hickock)。
一. 第一章〈死神來臨前夕〉
第一章〈死神來臨前夕〉,從命案所在地「豪康鎮」的介紹開始,區分成兩個面向,第一個面向,是富裕的被害者柯勒特一家,待人親切,除了妻子的憂鬱症,還有女兒的愛情問題之外,財富、名譽,都是豪康鎮屬一屬二的美好,第二個,是李察和貝利,他們正在為一件犯罪事件做準備,買面罩、備車,讓一切都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
兩個面向像是白與黑那樣的壁壘分明,第一章描寫被害者的家庭,從男主人的發跡過程,到女兒南西和她的男友鮑比相處的回憶,就像她的房間一樣:
五彩繽紛的一如芭蕾舞的舞裙。
到了兇手的面向,卻是一切相反,由貝利的喜好為主,對於家人的感情淡薄到沒有,不信上帝,即是現在的同夥,他也保持一定程度的蔑視,唯一能彼此認同的,竟然是回憶中,監獄中的牢友,。
在這裡,楚門沒有書寫犯罪過程,只是由命案現場目擊者的筆錄表達犯罪結果──南西的男友鮑比,傳達了案發當晚命案現場外圍的懸疑,南西的同學蘇珊是命案的第一目擊者,由她的哭喊與崩潰表達了事實,最後是由校車司機賴瑞,將整個滅門現場完整描述出來:
她是被一桿烏槍從腦後大約二吋處打死的……被橡膠帶封住了嘴,手腳被捆著……槍彈的爆裂將膠帶都炸開了…..他是正面對準臉被打死.....。
第一章李察的全家溫馨早餐結束,只有結果,沒有過程,但是充滿了對照的畫面感,以及無盡的懸念。
二. 第二章〈形狀不明的人〉
第二章開始,故事的面向分成了偵查與被偵察兩者,貝利‧史密斯(Perry Smith)及李察‧希柯克(Richard Hickock)成了被偵察者,偵查者由堪薩斯州調查局探員阿爾文‧亞當斯‧杜威(簡稱杜威)擔任主角。
這次的氛圍,纏繞著懸疑與不信任,偵查者杜威在推理、詢問證人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與全豪康鎮的人,都存在著草木皆兵的恐懼心態,而另一面向的貝利和理查,卻是在恐懼與安撫之間擺盪,兩人在逃亡中,對於殺人一事感到恐懼與徬徨,尤其是理查的心情特別外顯,於是貝利擔任了安撫者的角色,去安撫李察恐懼的心,用自己過去殺死一個黑人的經驗,美國人常見的種族歧視心態來交換理查的心安,儘管那個殺人經驗是虛構的。
故事也由這個謊言,將角色的分量放到貝利身上,對於李察,貝利充滿不屑,但是對於粗獷的李察充滿著迷,於是乎,貝利開始整理自己的回憶,故事從貝利的信件文本之中,揭發了他的家庭關係等過去。
首先是貝利父親的觀點,因為婚姻關係破局,讓他和兒子不親,但是貝利的母親不善料理親子關係又酗酒,於是貝利經常往來育幼院之中,受盡虐待,養成他容易情緒失控的個性,使他享受飆車,也在飆車中失去精細的工作能力,爾後,貝利終於和父親重聚,卻在共同投資不動產的失敗下感情失和、再度分離,後來的貝利,結交損友,偷竊,入獄,逃獄後又被捉回。
至於貝利的兄弟姐妹,幾乎自殺死光了,除了父親,他的血親只是自己的大姐──芭芭拉,在他入獄後的有過書信往來,但是經過他的牢友判斷,這些信件全部是絕交信,而貝利信任牢友,至此,他和家人的聯繫正式斷絕了。
三. 第三章〈水落石出〉
如同標題顯示,這一章節講述了貝利等人被拘捕的經過,本章節分成三個面向,第一是柯勒特家族滅門,因為失去好友的哀傷,導致南茜‧柯勒特的好友之間交際全部崩解,.
再來就是杜威方面,希柯克的牢友聽到新聞,選擇向獄卒通報,原來,牢友曾經向希柯克透露一個虛假情報。牢友吹噓自己在柯勒特家裏幹過活,知道他很有錢,家裏應該有保險箱,而希柯克也和牢友透露,他自身和貝利,原來是監獄的同房,就這樣,兩人正式出現在杜威小組的嫌疑名單中。
杜威小組的調查,隨之來到了貝利的大姐芭芭拉身上,藉此帶出第三個面向,芭芭拉的心情,從芭芭拉的回憶,讓讀者知道,貝利父母的婚姻失敗,帶給兄弟姐妹相當大的衝擊,最大的影響就是他們容易情緒緊繃,貝利的兄弟姐妹都是在情緒包袱下自殺,其中貝利更因為父親阻止他繼續升學,將情緒外顯於暴力行為上。書中這樣提到:
她所怕的僅止於貝利個人?亦或是貝利佔有一環的那一整個結?
所謂的結,楚門解釋為「惡運」,芭芭拉已婚生子,已經是一個擁有完整家庭的人,因為害怕惡運,所以急著和貝利做切割。
第四個面向,回到貝利‧史密斯(Perry Smith)及李察‧希柯克(Richard Hickock)身上,兩人的關係持續緊張中,貝利發現李察似乎有戀童的跡象,讓他感到噁心,探員發現李察家的槍枝和案發現場的子彈吻合,將兩人拘提、偵訊,先是李察供出殺人行動是貝利所為,而貝利則坦言行兇,亦說出整個犯案經過。
探員正式將他們起訴,悲哀的是,這樁滅門血案,搶匪只找到五十元美金。
四.第四章《死牢》
講述貝利‧史密斯(Perry Smith)及李察‧希柯克(Richard Hickock),從坐牢到行刑的經過。
前面三章,可以說都是為了這個章節所設的,各界的評論,不同人物的觀點開始交織,可以說楚門想要表達的觀念,在這裡集大成,筆者在下個章節討論。
肆.《冷血》的概念思想
把這小子絞死又算是什麼呢?這就不是冷血了嗎
這是審理柯勒特滅門案的陪審團成員之ㄧ,浦斯特牧師所說的話,,貫穿《冷血》的一句話。
故事從第四章,將重心從貝利身上移轉到所有評論的人身上,包含陪審團、警方、律師,被害者和受害者家屬,面對兩個殺人犯的形成,這些評論其實也是楚門的個人心聲。筆者用自己的想法,將之歸納為數點。進行討論:
一.宗教的可議性
歐美國家屬於基督教的信仰,歐美人士對於信仰有著極高的推崇,人民很多生活時刻都是在宗教的參與下進行的,然而在《冷血》一書中,對於神職人員的描寫,卻是趨於兩極化的。
在犯案人貝利的成長過程中,永遠忘不了七歲時的教養院經驗,一個身為修女的舍監,對於貝利經常尿床的行為,她選擇在眾人面前斥責、鞭打來進行,儘管事後被革職,但對於貝利的成長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但是,陪審團之中的成員,浦斯特牧師提出「冷血」這個概念,導因出死刑對於犯罪消滅的質疑,並且運用貝利對於耶穌聖像的逼真繪畫,導出貝利人性存在良善的可能性。
這是神職人員的兩面性。
另一方面,在這次的案件審理當中,雙方的辯護律師大量援引《聖經》,作為辯論的重點,突顯出歐美人士對於基督教義的重視。卻也是基督教教義的兩面性。
透過這些方面,楚門想要表達出,宗教對於人們的心中,會有不同的面向和影響,顯然不是宗教統一就能解決的問題。
二.共犯結構與博弈理論
在這場悲劇發生的時候,其實背後擁有著詭異的因素,值得人們探討。
首先就是提議去搶劫柯勒特家族,其背後絕對不只貝利和李察的兩人世界,第一是他們的人格養成,尤其監獄的時候,貝利沒有家人的支持,李察沒有適當的管道傾訴他的戀童傾向。
再加上,他們在監獄中的交際都是以罪犯的同房為主,在第四章中,控方律師詢問將假情報透露給李察的牢友,為何透露假情報?又為何選擇告密? 這些疑問都顯示出,整個滅門事件,牢友的影響有著決定性的因素。
然而,根據兩人的供詞,這個滅門案,從搶劫到滅門,楚門認為,這是兩個人意見分歧的必然結果,貝利只想單純搶劫,可是李察卻想強暴南西‧柯勒特 ,倆人本來就有不和的時候,都認為是不定時炸彈的情形下,筆者認為,貝利是使用了博弈論 ,來進行判斷:
不強暴 強暴
不滅門 柯勒特全家平安無事,南希身心安全,警方調查鬆。 南希身心傷害,過程有致死的可能,警方調查嚴。
滅門 柯勒勒全家死亡,南希身心安全,警方調查嚴。 科勒特全家死亡,南希身心傷害,警方調查嚴。
在貝利的判斷,警察調查嚴是多數的狀況,李察是顆不定時炸彈,在搶案這樣緊張的場面,在性行為的過程中,隨時會造成柯勒特一家人有成員受傷死亡,這樣會惹怒李察,柯勒特一家人還是會有危險。
為了防範這件事情的發生,貝利率先殺害柯勒特先生,而後就是滅門。換句話說,用肉體的死亡換取貞操的潔淨,用肉體的死亡,換取柯勒特一家的心靈安全。
這樣的判斷或許很荒謬,但是根據一個在不健全家庭成長,進出監獄多次,看過人心黑暗面的邊緣人,會有這種思考,是一種必然的。
三.精神醫學與死刑的作用
在《冷血》成書的年代,法律上開始引入精神醫學的概念審理,楚門特別針對貝利的情形,用精神醫師鍾斯的報告,來進行分析,第一,貝利對世界有偏執的看法,他會誤解善意的交談,但他深知對於自己,對友情與了解有著高度的需要,但他不情願相信別人,他又期待對方誤解與背棄他,所以,他缺乏足夠的能力真實情況或是內心幻像。
第二,是貝利不定時的激憤,是一種自我抑制的喪失,將以往的慘痛經驗,爆發成一種原始的暴力。
至於李察,醫師則提出,李察於一九五零年,他的頭部受到嚴重衝擊,造成腦震盪與數小時的昏厥,造成他容易行為衝動,無法從經驗中吸取教訓,無法容忍挫折與煩惱,內心隱藏自卑感,所以用外型的孔武有力來隱藏缺陷,包含誇耀揮霍的行為、不滿足於按部就班的工作,行動欠缺責任感,造成連續的反社會行為。
兇嫌兩人,認為眼前「人」並非真實的的造物,甚至是過去經驗的代換,例如貝利,對柯勒特先生下的第一刀,他的腦子浮現的是他的父親、教養院的修女等人……。
柯勒特滅門案整整訴訟了五年,陪審團依然選擇了極刑,原因是因為控方律師所言,如果送回監獄,他們會有逃獄和假釋再犯的危險,為了確保這兩人絕不在堪薩斯州出沒,死刑是必然的。但是這個態度不是報復。而是全心的謙恭。
筆者認為,這份「態度」,或許就是死刑由公開性,轉變成私密性的最大因素,過去死刑的花招相當多,在中國就有「凌遲」 、「木驢」 的羞辱用的死刑,法國大革命,斷頭台的使用是每天進行的,然而這些行刑過程,絕大部分都是在民眾面前公開的。
在《變調的馬賽曲;法國舊政權與大革命》 就有以下的言論:
公開處刑的重點不在於犯人,而在於觀眾。……把公開處刑當作是一種欣賞藝術文化般享受。
這是相當哀傷的事,利用公開血腥的恐懼和亢奮來鼓動人民,其實是讓人民和死刑犯畫上等號的,因此,死刑的執行在民主國家,主要轉變成私密空間來作為場所,而手法也逐漸簡明化。
貝利和李察被除以絞刑,現場有二十多人「觀禮」,其中包含楚門本人。
肆. 《冷血》付梓的後續
《冷血》付梓之後,楚門花了大量的時間宣傳,這本書為他帶來了大量的獲利與名聲,一九六六年,楚門為了結束《冷血》的宣傳,舉辦「黑與白舞會」,規定來賓只能穿著黑與白的禮服,配戴無色的鑽石,引來大批的上流名人參與,包括再嫁的賈桂琳‧甘迺迪 ,但是《冷血》沒有得到美國文壇最高的榮譽──普立茲新聞獎。
之後,楚門雖然一直有透漏新作《應驗的祈禱》(Answered Prayers)的訊息,但大部分都沒有動作,直到一九七五年,才把部分章節交給《風尚》雜誌(Esquire)刊登,描述一個名媛為了保住婚姻,不惜槍殺自己丈夫的故事,而現實中,被影射的本人知道消息,隨即自殺。
楚門被排拒於上流圈,從此吸毒、酗酒,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五日,楚門死在洛杉磯友人家中,留下遺言:「我是個酒鬼。我是個吸毒鬼。我是個同性戀者。我是個天才。即使如此,我還是可以成為一個聖人。」
美國電影工業經常在探討楚門的墮落,時常將之歸納到《冷血》的成書過程還有比較,對於《冷血》一書中,罪犯貝利的大量描寫,大家顯然認為,楚門對貝利,因為家庭背景相似,有某種情愫產生,當楚門無法挽回貝利的生命時,他的人格也因此再度被破壞。
討論這個議題有兩部電影:<Capote>和<Infamous>,前者讓飾演楚門的菲力普塞摩霍夫曼(Phillip Seymour Hoffman)獲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而後者讓飾演貝利的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獲得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男配角提名。
伍.結論
筆者在探悉《冷血》文本時,一直想起「盜亦有道」 四個字,然而不是將「道」作為「道德」、「行為規範」,而是將之為視為「道理」。
每一種事物的形成都有它自成的道理,不能夠急著下是非的判斷,而是謙恭的分析。
在《冷血》之中,儘管楚門釋出了大量的善意,對於被害者、罪犯、偵辦人士,旁觀者,都抱以慈悲的眼神在撰寫,但無可否認的,他揭示了犯罪人的悲慘家庭,相關家屬的受傷心靈,執法方式的黑暗,甚至是作者的難堪過往,都是無可避免的「傷害」。
這或許是報導文學的極限,也因此,報導文學應該要做到的事,就是謙恭的分析探討,提點人們,不要重蹈覆轍。
陸.參考書目
一.專書
1. 楚門.卡波帝 著,譯者:楊月蓀《冷血》(台北:遠流出版社,2009,全新校譯本)
2. 桐生操 撰 藍嘉楹 譯《世界禁忌愛大全──那些「官能」、「耽美」與「倒錯」的愛》(台灣:麥田出版社,2009年初版)
3. Alfred Cobban,蔡百銓譯:《變調的馬賽曲;法國舊政權與大革命》。(台北:東大出版公司,7月初版)
二.期刊論文
張玉堂 撰 〈體現在卡波特作品《冷血》中的博弈論〉(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27 卷第4 期)
三.影音資料
1. 〈Infamous〉
出品公司: Warner Independent Pictures
編劇: Douglas McGrath
導演: Douglas McGrath
2. 〈Capote〉
出品公司:Sony Pictures Classics
導演:Bennett Miller
編劇:Dan Futterman
四.網路資源
1. 維基百科:http://wikipedia.tw/
2.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 詢問公司相關資訊,請使用 [公司]類別,勿使用 [問題] 類別 ===========
確認過後,此兩行得用 ctrl + y 刪除
--
Tags:
職場
All Comments
By Skylar Davis
at 2015-05-18T16:59
at 2015-05-18T16:59
By Tracy
at 2015-05-22T05:06
at 2015-05-22T05:06
By Belly
at 2015-05-22T22:52
at 2015-05-22T22:52
By Xanthe
at 2015-05-24T15:01
at 2015-05-24T15:01
By Carol
at 2015-05-25T22:57
at 2015-05-25T22:57
By Annie
at 2015-05-28T23:22
at 2015-05-28T23:22
By Franklin
at 2015-05-29T16:30
at 2015-05-29T16:30
By Doris
at 2015-05-29T18:12
at 2015-05-29T18:12
By Mary
at 2015-05-30T23:51
at 2015-05-30T23:51
Related Posts
伙食津貼
By Thomas
at 2015-05-14T22:54
at 2015-05-14T22:54
請問關於台中來億鞋業
By Yuri
at 2015-05-14T20:19
at 2015-05-14T20:19
性別歧視?他面試被問:男生為何找行政職
By Belly
at 2015-05-14T20:07
at 2015-05-14T20:07
(情報) 5/28圓山爭艷館臺北市就服處舉辦就博會
By Kristin
at 2015-05-14T14:44
at 2015-05-14T14:44
老闆一天到晚在搬家
By Olivia
at 2015-05-14T13:23
at 2015-05-14T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