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時代」下的前瞻管理/許士軍(談及典範移轉) - 企管

Adele avatar
By Adele
at 2005-08-31T16:22

Table of Contents

不確定時代的前瞻管理

許士軍/高雄銀行董事長,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理事長

以「不確定時代」做為討論「管理」的前提,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事實上,近年
來,人們常使用「管理典範的轉移」,以形容最近以來種種新管理理論的發展。

所謂「典範」(paradigm)乃源自學者Thomas kuhn在其劃時代著作 :「科學革命
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1962)一書中的用語,
代表新出現的學說或觀念,乃建立在不同的價值取向、研究程序與方法、邏輯架
構與分析模式之上;不同典範下的學說和觀念,往往是互不相容,甚至難以比較
的。

近年來出現的許多管理觀念和學說,例如團隊組織、逆向授權、內部創業、扁平
組織、組織再造、無邊界組織等等,和過去以科學管理或層級組織為基礎所發展
的觀念和學說相較,即代表不同典範下的產物。

不同環境導致管理典範轉移

為什麼在管理理論上會出現不同典範層次的歧異,主要原因即在於對於外界環境
的假定。傳統上,管理理論對於外界環境所採的一般假定是:

一、 外界環境是一成不變的。 影響企業經營的一些重要因素,如生活習慣、技
術水準、法令規章、競爭態勢等,不會發生重大改變,因此不必考慮。管理活動
乃是在一種「關閉式系統」中進行,只要埋頭苦幹,提升效率,改進品質,即可
達成管理任務。

二、 效率取決於有形的生產因素。例如機器設備、原料、資金、人力、 土地等
的有效運用,在一定投入條件下,求產量的增加;或在一定產量下,求投入數量
的淢少。因此,管理的主要對象乃針對此等有形因素著眼。

三、 人乃居於被動與次要的角色。為求有形資源的高效率運用, 對於人力因素
的加入已設下限制條件,以配角地位配合前者的要求,尤其是機器生產系統的設
計,因此強調分工、紀律和標準程序,以免有所逾越。畢竟在二十世紀前半世紀
中,人類的生產力提升主要來自機器設備的大量生產能力。

四、 環境改變是直線式的。即使環境會改變,它也是沿續原有的架構, 呈現連
續性和直線式的方式改變,因此可以經由過去改變的軌跡予以預測,然後予以因
應。

傳統管理的特色

在上述假定下所發展的管理理論和做法,很自然地,有以下共同的特色:

一、 講求謀定而後動的規劃方式。針對可預知的未來,由專家設計和高層主管核
定的計劃,構成組織內成員行動的依據。 一般情況下,組織成員只被要求嚴格執
行核定的計劃和預算,不可變動或增減--如有變動,必須再由原來程序核定-- 一
旦發生這種狀況,往往歸咎於原有預測的缺失,應朝這方面改進或努力。

二、 強調分工與層級權威。對於員工的期望是:一方面希望他們操作技巧熟練,
能夠配合機械生產的速度;另一方面,又擔心他們自作主張或犯下錯誤。

在這情況下,最佳解決辦法就是強調分工精細,以便掌握。由此產生管理的嚴密監
督和協調的責任,便落在他們高一層主管的身上。同時,為免主管力量分散,監督
不週,因而產生「控制幅度」問題,此即:一位主管不能監督太多下屬。

在這種設計下,不但產生「高的」(tall)組織型態,而且層級愈高的主管,權威
也愈大。久而久之,也就形成「官大學問大」的心理。

三、 追求標準化和大量化的經營方式。在二十世紀初期,企業所面臨的市場,一
般屬於「供不應求」狀態;顧客所重視的,不是產品的多樣和特色,而在於價格。
在這種市場力量驅動下,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主要是規模經濟。

所謂「大量生產、大量行銷」或「大眾傳播」,成為企業追求的境界,不但形成工
業社會的特色,也支配了企業的組織和管理方式。

「不確定時代」的外界環境

然而,上面所描述的外界環境假定已經愈來愈脫離現實了。如今,我們所面臨的,
乃是一個「不確定的」時代環境。這種「不確定」,主要是環境朝下面幾個方向發
展的結果:

□自由化和全球化的經營環境。一方面,帶給企業更廣闊的選擇空間和彈性,但是
另一方面,也要接受更多變化和適應能力的挑戰。再者,原來一個企業可以在國家
疆界的保障下,享有本國市場的優勢,或獲有土地、人力或原物料方面的低廉供應

但是這種優勢條件,都將隨著自由化和全球化的發展,而必須與競爭者共享。換言
之,企業要求生存和發展,必須努力去創造一些無形的,更高層次的競爭優勢。

□資訊技術所帶來的虛擬世界。資訊技術--尤其是網路--的發展,讓人類社會逐漸
脫離空間和時間的籓籬與束縳,使得過去許多不得不然的做法,頓時獲得解放。
例如,過去只有高位者才能獲得的資訊,現在大家都可以利用;過去必須在同一地
點從事的活動,現在可以自由選擇在世界上不同角落進行,而仍然保持聲息相通;
過去因時空阻隔所發生的大量交易成本,現在可因連線而消除。在這種時空狀況發
生變化的世界裡,種種管理觀念和做法也必須隨之改變。

□多元化與個性化的社會。一方面,顧客不再滿足千篇一律的大量生產產品,他們
要求多樣化和個性化,而且經常改變;另一方面,組織成員也不能接受上級的權威
領導,要求自己能夠有更大自主空間,並且能有更多的參與,獲得更高的成就感。
而且他們所追求的,不僅是金錢報酬,還要顧到生活品質、家庭、個人成長、環保
生態、社會責任等等。換句話說,他們已經不能忍受原本屈從於機器與標準程序下
的配角地位。

事實上,所謂「不確定的時代」,主要即代表上面所描述的外界環境,也是導致管
理典範轉移的主要原因。由於典範轉移,使得往昔奉為圭臬的許多管理思維、組織
結構、領導方式,都不適用了。

正如同「十倍速時代」書中所說的,在沒有預警的環境變化下,一切遊戲規則都變
了。過去所依賴的正規的規劃辦法,都無法預期這種改變。

「不確定時代」下的前瞻管理

面臨「不確定的時代」,企業仍然需要管理,但是不再是傳統那一套以追求單純「
效率」和「穩定」為鵠的的管理。這時管理所要達成的,乃是要求提升組織的:

□反應能力
□創新能力
□學習能力

顯然地,傳統的那一套管理所造成的結果,和這種要求往往背道而馳。傳統管理只
能壓抑組織成員發展和發揮上述能力。

反應、創新和學習能力就是一企業因應不確定時代的法寶;如何培育這些能力,也
就是不確定時代管理的主要任務。在這個任務下,管理所憑藉的,不再是細密分工
和嚴格監督,也不是依靠由上而下的指揮和命令,更不是講求更精確的預測和規劃
的做法,而是:

□專精化的經營策略。企業並不追求盲目的多樣化或一貫作業,而應尋求本身核心
能力的有效發揮,做自己最擅長的任務。例如,耐吉運動鞋公司專注於設計與行銷
,而將製造外包出去;台積電專注於晶圓代工,而不從事半導體的設計、封裝和檢
測。奇異公司主持人傑克.韋爾許上任後,檢討公司所從事的各種事業,凡是做不
到世界上前一、二名的,都加以裁撤、關閉或出售。

□模擬化的自主團隊。以自主性極高的團隊代替傳統的層級與功能部門化結構,這
些團隊必須自行開發任務並自己負責,有如一獨立事業。團隊的存在不是固定不變
的,成員組成也是配合任務而產生。團隊的有效運作,乃依靠團隊精神,而非層級
權威。

□顧客參與產品開發程序。為使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能夠吻合顧客的需要和
口味,既不能自行開發以待顧客上門,也不能事先預估冀望獲得顧客青睞,而要讓
顧客參與產品或服務開發程序,做到所謂的「大量訂製化」(mass customization)
,而非「大量生產」或「大量行銷」。
這種做法已應用於李維牛仔褲(Levi's)、轎車,甚至波音七七七,希望能配合瞬
息萬變的市場,而不致造成大量滯銷存貨,尤其近日在資訊產業出現所謂BTO(
Build-to-Order),更增加廠商迅速反應能力的重要性。

□市場化的績效評估。傳統的績效評估一般是由上而下的;評估的標準往往也配合
該部門的內在任務訂定。這種評估不但流於主觀,也不能產生直接的激勵作用。

為了因應不確定的環境,具有較完整與較大自主地位的單位,必須對自己的市場負
責--包括外部市場或內部市場--如不能讓他們滿意,即可能面臨本身喪失業務,甚
至生存的危險。這樣一來,這些單位不致受到組織的束縛和上級的干預,獲得靈活
的彈性。

前瞻管理下的整合機制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這種管理方式雖然使企業變得靈活而有彈性,但也可能使各單
位各行其是,甚至四分五裂,喪失一個企業整體應有的「綜效」(synergy), 以
及共同「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發揮機會。事實上,在新的管理方式下,仍有其整
合機制,包括:

□願景的發展與追求。例如當年老褔特所追求的願景是,讓有正常工作的人都買得
起汽車;RCA要讓音樂能送進每一個家庭;摩托羅拉希望使電話能跟著人走,而
非固定於一特定地點。這些願景可以發揮凝具共識,形成共同努力的方向。

□企業文化。為了促成組織成員間真誠的合作,有賴建立彼此間的相互信任。有了
彼此信任,也大大增加每個人行動的自由度和速度,避免繁複的官樣文章和推諉責
任的種種弊病。這種信任基本上乃建立在組織成員的共同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上,
這也就是一個組織的獨特文化。

□資訊系統。進入資訊社會後,人們的決策和行為愈來愈受到所接觸與所能利用資
訊的影響。在一組織內,如果能透過即時而靈活的資訊系統,提供各成員所需要的
資訊,可促進成員間在決策和行動上的協調性和整合性。

□ 有效的領導。在一個消除層級結構和權威的組織中, 領導的角色不但不會隨之
消失,反而更為重要。因為此時的領導角色不是建立在職位上,而要真正發揮其不
可或缺的功能。

首先,他要使團隊成員對自己信任,同時也彼此信任;其次,他要使團隊把心思集
中在本身的任務和目標上;再者,他要鼓勵團隊從事創新、學習,並且成長。諸如
此類,透過領導者的功能,使成員產生更大的動力和凝聚力。

以上所提出的各種機制,希望能使企業的團隊與團隊之間,成員與成員之間,能夠
互相支持與合作,但是又不致喪失不確定環境下所不可或缺的創新能力與靈活彈性



--
Tags: 企管

All Comments

Quintina avatar
By Quintina
at 2005-09-04T14:26
請教一下這篇是許老師在何處發表的?

孫子兵法在管理學上的運用?~

Agatha avatar
By Agatha
at 2005-08-31T07:26
※ 引述《hercales (伯倫希爾)》之銘言: : - ...

孫子兵法在管理學上的運用?~

Edward Lewis avatar
By Edward Lewis
at 2005-08-30T12:52
※ 引述《RungTai (泰)》之銘言: : - ...

關於執照

Hedwig avatar
By Hedwig
at 2005-08-30T12:25
我現在目前人在美國念大學 念的是finance 將來還會繼續深造讀研究所 我想請問大家知不知道 在美國 念財管 有沒有什麼證照執照一定要考? 對將來很有幫助 或是還要在多拿一個企管碩士或是其他的學位嗎? 謝謝你們幫助小女解答問題 感恩感恩 - ...

典範轉移

Kumar avatar
By Kumar
at 2005-08-30T12:06
我想可能是and#34;策略and#34;跟and#34;典範移轉and#34;所著重的都是整體面的觀點... 以致在定義上看起來很像... 不過我想兩者仍有本質上的差別: 典範移轉是指:因企業所面對的環境不斷發生改變,企業為了求生存或維持競爭優勢,而不 段調整經營管理的一些做法,最後這些管理做法或思想逐漸為 ...

揚起創意風帆迎向夢想港灣--中山企研招生說明會

Harry avatar
By Harry
at 2005-08-29T01:14
他們正處於迷惘之中 前 ? $$ └┼┘ <●> ﹨● ●│ 工 商﹨ 〈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