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範轉移 - 企管

By Kumar
at 2005-08-30T12:06
at 2005-08-30T12:06
Table of Contents
我想可能是"策略"跟"典範移轉"所著重的都是整體面的觀點...
以致在定義上看起來很像...
不過我想兩者仍有本質上的差別:
典範移轉是指:因企業所面對的環境不斷發生改變,企業為了求生存或維持競爭優勢,而不
段調整經營管理的一些做法,最後這些管理做法或思想逐漸為大部分人所接受,甚至成為生
活中普遍為人所接受的價值...
而策略則有針對性(針對企業自身),並有其欲達成的目標...因此涉及企業自身的價值判斷
所以我為求簡化而把定義下的太高而顯的不夠精確...因而造成誤解...
此外,我想如果要談典範移轉...就必須精確定義環境...
如果只談:不連續或變動...可能顯得太粗略...只討論到變動環境->不連續環境->驚訝型環境
容易忽略了古典學派進行到行為學派的典範移轉...而顯的不夠完整
※ 引述《Rune (Morning Star)》之銘言:
: ※ 引述《weq (weq)》之銘言:
: : 典範移轉是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各項組織參數隨環境變化而不斷調整的一種過程..
: 這個說法怎麼像司徒達賢老師提到策略的定義:
: 「策略是指企業經營的形貌,以及在不同時間點這些形貌的軌跡。」?
: 由於管理學是個融貫各種學科的學問,
: 而「典範轉移」亦是借用來的專有名詞,
: 所以不妨從它原有的出處來理解。
: 「典範轉移」一詞是在孔恩(Thomas Kuhn)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
: 中所提出的。
: 典範﹝paradigm﹞一詞的涵義指的是團體信念的集合體,
: 包括所共同使用的符號通則(symbolic generalization)、共同信守的信念
: (即對某個模型的信心)、彼此認同的價值等等。
: 而典範轉移則是由原來的典範,轉而接受「新典範」的過程。
: 代表新出現的學說或觀念,乃建立在不同的價值取向、研究程序與方法、邏輯架構
: 與分析模式之上;不同典範下的學說和觀念,往往是互不相容,甚至難以比較的。
: 而孔恩會提出這樣的見解,是來自他過去認為十七世紀以前的物理學簡直亂寫一通,
: 他無法理解為何在其他方面皆表現如此傑出的亞里斯多德會寫出這種東西。
: 然而有一天他翻著亞里斯多德物理學,他突然能夠讀懂這本書,
: 甚至還能預測接下來書會怎麼寫。
: 他了解到從亞里斯多德的典範下來看時,過去荒謬錯誤的地方都變得合理了。
: 在物理學中不僅從亞里斯多德到牛頓是一種典範轉移的過程,
: 牛頓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是典範轉移的過程。
: 回歸到管理學內討論,從過去科學管理學派假定人性為X理論,
: 因此工作設計追求簡化、專業化、標準化;而到行為學派認定人為Y理論,
: 則工作設計會追求擴大化和豐富化。
: 這種轉變是非連續性和跨時代的,人們不再持續追求3S的工作設計,
: 而是完全採取不同假設和觀點來面對工作設計這個問題。
: 至於Jack Welch提出的無疆界組織,與過去靜態環境、科學管理或層級組織為基礎
: 所發展的觀念和學說相較,即代表不同典範下的產物。
: 不過我不太認為他引領了典範的轉移,而算是匯集整合別人的學說後進一步發展自
: 己的理論﹝名詞﹞。
: : 如果依Duncan對環境的分類及Mintzberg對組織的分類:
: : 1.環境為:簡單--穩定 => 適合之組織結構:機械式科層組織,傳導式組織
: : 2.環境為:複雜--穩定 => 適合之組織結構:專業官僚組織,事業部組織
: : 3.環境為:簡單--動態 => 適合之組織結構:簡單式組織
: : 4.環境為:複雜--動態 => 適合之組織結構:暫時性組織(有機式組織)
: : 基本上威廉大內所提的無邊界組織所適合的環境條件為複雜動態...
: : 所以我覺得只能算是威廉大內對有機式組織提出了屬於自己的定義跟看法..
: : 不算是典範移轉..
--
以致在定義上看起來很像...
不過我想兩者仍有本質上的差別:
典範移轉是指:因企業所面對的環境不斷發生改變,企業為了求生存或維持競爭優勢,而不
段調整經營管理的一些做法,最後這些管理做法或思想逐漸為大部分人所接受,甚至成為生
活中普遍為人所接受的價值...
而策略則有針對性(針對企業自身),並有其欲達成的目標...因此涉及企業自身的價值判斷
所以我為求簡化而把定義下的太高而顯的不夠精確...因而造成誤解...
此外,我想如果要談典範移轉...就必須精確定義環境...
如果只談:不連續或變動...可能顯得太粗略...只討論到變動環境->不連續環境->驚訝型環境
容易忽略了古典學派進行到行為學派的典範移轉...而顯的不夠完整
※ 引述《Rune (Morning Star)》之銘言:
: ※ 引述《weq (weq)》之銘言:
: : 典範移轉是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各項組織參數隨環境變化而不斷調整的一種過程..
: 這個說法怎麼像司徒達賢老師提到策略的定義:
: 「策略是指企業經營的形貌,以及在不同時間點這些形貌的軌跡。」?
: 由於管理學是個融貫各種學科的學問,
: 而「典範轉移」亦是借用來的專有名詞,
: 所以不妨從它原有的出處來理解。
: 「典範轉移」一詞是在孔恩(Thomas Kuhn)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
: 中所提出的。
: 典範﹝paradigm﹞一詞的涵義指的是團體信念的集合體,
: 包括所共同使用的符號通則(symbolic generalization)、共同信守的信念
: (即對某個模型的信心)、彼此認同的價值等等。
: 而典範轉移則是由原來的典範,轉而接受「新典範」的過程。
: 代表新出現的學說或觀念,乃建立在不同的價值取向、研究程序與方法、邏輯架構
: 與分析模式之上;不同典範下的學說和觀念,往往是互不相容,甚至難以比較的。
: 而孔恩會提出這樣的見解,是來自他過去認為十七世紀以前的物理學簡直亂寫一通,
: 他無法理解為何在其他方面皆表現如此傑出的亞里斯多德會寫出這種東西。
: 然而有一天他翻著亞里斯多德物理學,他突然能夠讀懂這本書,
: 甚至還能預測接下來書會怎麼寫。
: 他了解到從亞里斯多德的典範下來看時,過去荒謬錯誤的地方都變得合理了。
: 在物理學中不僅從亞里斯多德到牛頓是一種典範轉移的過程,
: 牛頓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是典範轉移的過程。
: 回歸到管理學內討論,從過去科學管理學派假定人性為X理論,
: 因此工作設計追求簡化、專業化、標準化;而到行為學派認定人為Y理論,
: 則工作設計會追求擴大化和豐富化。
: 這種轉變是非連續性和跨時代的,人們不再持續追求3S的工作設計,
: 而是完全採取不同假設和觀點來面對工作設計這個問題。
: 至於Jack Welch提出的無疆界組織,與過去靜態環境、科學管理或層級組織為基礎
: 所發展的觀念和學說相較,即代表不同典範下的產物。
: 不過我不太認為他引領了典範的轉移,而算是匯集整合別人的學說後進一步發展自
: 己的理論﹝名詞﹞。
: : 如果依Duncan對環境的分類及Mintzberg對組織的分類:
: : 1.環境為:簡單--穩定 => 適合之組織結構:機械式科層組織,傳導式組織
: : 2.環境為:複雜--穩定 => 適合之組織結構:專業官僚組織,事業部組織
: : 3.環境為:簡單--動態 => 適合之組織結構:簡單式組織
: : 4.環境為:複雜--動態 => 適合之組織結構:暫時性組織(有機式組織)
: : 基本上威廉大內所提的無邊界組織所適合的環境條件為複雜動態...
: : 所以我覺得只能算是威廉大內對有機式組織提出了屬於自己的定義跟看法..
: : 不算是典範移轉..
--
Tags:
企管
All Comments

By Jessica
at 2005-08-30T17:28
at 2005-08-30T17:28

By Andrew
at 2005-08-31T05:08
at 2005-08-31T05:08

By Damian
at 2005-08-31T19:22
at 2005-08-31T19:22
Related Posts
孫子兵法在管理學上的運用?~

By Rae
at 2005-08-28T04:48
at 2005-08-28T04:48
關於司徒達賢老師的策略規劃程序

By Caitlin
at 2005-08-28T04:25
at 2005-08-28T04:25
關於司徒達賢老師的策略規劃程序

By Lucy
at 2005-08-28T01:19
at 2005-08-28T01:19
孫子兵法在管理學上的運用?~

By John
at 2005-08-27T23:36
at 2005-08-27T23:36
典範轉移

By Belly
at 2005-08-27T22:14
at 2005-08-27T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