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要不停的追求穩定 - 公職

Doris avatar
By Doris
at 2015-04-12T11:58

Table of Contents

覺得是家人在擔心你的人生及未來,

你會覺得很煩是很正常的,看你怎麼想囉。


以前我家人也常常擔心我的工作及未來。

我常對自己說:【人生是自己的,所以自己要負責。】

不喜歡別人幫忙決定人生,因為別人替你做的決定要是錯了,

那麼你流失的時間是無法倒退的。


現在就業求職都是以學歷,經歷來判斷,

不然怎麼這麼多人唸碩士呢?

雖然高學歷不是高薪的保證,但現在的趨勢的確是如此。


※ 引述《embarrasser (小哲)》之銘言:
: 我家人ㄧ直叫我考公職
我媽媽以前也常叫我考公職,覺得公職穩定,薪水比其他行業多。

不是我不想考公職,是我自己認為我沒那麼會唸書,不見得會錄取。

工作這麼多年,跳槽了幾間公司,現在的薪水比公職多很多。


: 或附近家裡工廠上班
: 現在我跟朋友開工作室
: 自己接網頁設計的案子
如果接網頁設計是你的興趣,然後薪水不錯的話,就繼續做吧。

家人有時候就會擔心工作不穩定之類的。


: 上禮拜每天疲勞轟炸
: 一直問何時要去找工作
他們可能認為這工作不穩定吧。


: 最近叫我結婚生小孩
: 說別人家的小孩結婚了,生個男娃
: 不然老人整天沒事 ㄧ直關心你
: 真的很煩
: 我是否搬出去住
我是覺得你要做出你的成績給他們看,

讓他們對你接網頁設計的工作放心。

維持固定的薪水,然後再有固定的存款,

過了一段時間,他們自然會對你刮目相看的。


你要試著跟家人溝通看看,讓他們瞭解你內心的想法,

好讓他們不要擔心。


廢話說了很多。

總之,祝福你。


--
Tags: 公職

All Comments

Daph Bay avatar
By Daph Bay
at 2015-04-12T17:45
Ingrid avatar
By Ingrid
at 2015-04-14T17:09
感謝^_^
Joe avatar
By Joe
at 2015-04-17T12:59
Sierra Rose avatar
By Sierra Rose
at 2015-04-20T22:35
Lauren avatar
By Lauren
at 2015-04-24T20:06
Franklin avatar
By Franklin
at 2015-04-29T04:46

國外研究所?國內研究所?公職?

Mason avatar
By Mason
at 2015-04-12T11:00
今年26歲 國立前段大學材料系畢業 在傳產工作一年多 加上在新加坡工作了半年 最近因為實在做得很痛苦所以打算月底辭職 但是辭職後對未來有點茫然 1.國外本科系研究所 辭職後拚GRE跟托福申請國外大學 但是國外研究所我一直都認為既然在國外讀了 就要在國外工作 否則不如不要多花這幾百萬 好處是我在新加坡生活了 ...

中年生科萬年博後 該如何規劃下一步?

Sandy avatar
By Sandy
at 2015-04-11T23:47
先去工作,一樣會見識到真正聰明手又巧的人。 和你念博士與否其實沒有關係。永遠有比你厲害 和比你不足的人,所以你心態應該要更坦然。 當不滿足於現狀,就要想辦法改變。但一般人如 你我,尤其是有了家庭,並沒辦法放下現有的薪水 ,來個大賭注。比較安全的做法是從現有的做延伸。 不管是努力找個更好的工作,或是投資或副業 ...

考公職或工作

George avatar
By George
at 2015-04-10T19:57
※ 引述《kobe581105 (581105211114753bj4)》之銘言: : 原po現在正服替代役 : 我是四大工程系大學畢業但是成績普普,有降轉 : 最近我有同學問我要不要回去接他行政助理的位子。 : 讓我有點猶豫 : 我的想法是如果回去接就有時間念書準備考公職 : 可是內心有點想出去闖闖私人企業 ...

考公職或工作

James avatar
By James
at 2015-04-08T20:31
原po現在正服替代役 我是四大工程系大學畢業但是成績普普,有降轉 最近我有同學問我要不要回去接他行政助理的位子。 讓我有點猶豫 我的想法是如果回去接就有時間念書準備考公職 可是內心有點想出去闖闖私人企業,然後未來再回來念研究所,如果可以就試試看出國留 學。(我要自己籌念書學費) 想請問版上的大大有什麼建議 ...

7年級公務員自爆:我那浪費青春的工作

Carol avatar
By Carol
at 2015-04-03T16:51
大家好,我是浩南哥 本身身為7年級公務員 對有關公職的新聞或報導總會特別關心 觀察下來,發現總有種形式:以偏概全,引導特定方向,缺乏反向討論 例如這篇專題 他說採訪了10位人員 但採訪結果相似性之高簡直令人心驚 或許是在邀訪時就設定好對象特質 或許是採訪了不止10人,最後只選符合他們議題的統計 所以我一直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