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 可以更多、更好、更廣 - 社企
By Olivia
at 2013-03-14T20:22
at 2013-03-14T20:22
Table of Contents
活動報導:台灣農業 可以更多、更好、更廣
本文網址: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257/5/1003
文:呂家睿
由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與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主辦,探討台灣社會問題的「
社會公義講堂」於本月八日舉辦研討活動,並邀請財團法人台北糧食協進會執行長,劉志
偉擔任主講。
長期致力於台灣農業發展研究的劉志偉,曾任農委會百年農業發展史專書計畫主持人,並
出版過多本農業發展著作。本次演講,他以宏觀的社會學角度,與數字說話的實證態度,
論述當前台灣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劉志偉首先提到,台灣民眾對於農業的想像過於單一,往往認為「鋤禾日當午」的小規模
稻農就是唯一。但其實現今台灣農業已不再是如此,許多需要雄厚資本、技術投資的規模
性農業,成為貢獻更多產值的主力。
關於農業發展,雖然從業人員與專家學者各自有著見解,但劉志偉認為,這些角色最終仍
不脫「消費者」這個最大公約數,因此他選擇舉出數項消費者對於農業的普遍認識,並一
一進行解釋、澄清。
「台灣農業技術很強,育種技術獨步全球。講到日本米,大家只知道越光米,但台灣光台
梗米,就編號到十幾號。但通常消費者只在乎好不好吃,研究心力過多地投入在育種,有
時反而會因此忽略了市場需要。」劉志偉說。
以稻米育種為例,要使新品種繁衍達到穩定,至少需要14代(約為7年)時間,於此許多
育種人員終身研究成績,恐怕只有寥寥數個品種,而有時作為成果的新品種,甚至卻難以
符合消費者的基本期待。
雖貴為水果王國,但礙於包裝、保存、運送等中端技術不佳,台灣水果的外銷一直無法有
著持續地進步。而在種植過程中,使用過多化學藥劑,致使無法通過食品安全檢測,也同
樣阻礙台灣水果的外銷之路。
劉志偉認為,考量這些因素後,台灣整體農業技術其實並不太好,也不太壞。但從整體產
業與政策結構角度看來,台灣農業現況,卻存有許多隱憂。
根據主計處統計,2011年台灣共有接近三百萬的農業人口,約佔整體人口的百分之十二,
但與此相照農業產值卻只佔GDP的百分之一點七五,不成比例的兩者,體現的是政策的失
衡。
「每年到了特定時節,常常都可以在新聞上看到特定作物價格崩盤,但卻還是有人一直種
那些作物。原因就在於,就算賣不出去,政府仍會補貼、收購。」劉志偉表示,但也因有
政府補助作為後盾,農民也因而與市場的真正需求脫鉤。
而隨著高齡化與少子化現象到來,人口的萎縮,也逐漸造成農業空洞化。此外,定位錯誤
的津貼補助,也使預算編制上,難以符合農業發展需要。
劉志偉舉出100年度農委會預算為例,接近九百七十一億的預算中,各項補貼竟高達八百
四十三億,而其中更有五百一十一億為老農津貼。扣除補貼款項的預算,仍須負擔人事行
政等支出,真正能實際投入農業技術改良的恐怕不多。而隨著政治炒作,老農津貼所佔比
例將來恐怕只會持續升高。
演講最後劉志偉強調,農業發展要達到整體性的進步,必須從預算結構的宏觀角度著手,
各項補貼究竟為農業政策還是社福政策,也須釐清。而最重要一點在於,希望能使農業回
歸生活問題,而非政治口水。
--
更多有關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
社企流─台灣第一個華文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 http://www.seinsights.asia/
社企流 Social Enterprise Insights Facebook粉絲團 http://ppt.cc/OHGY
社會企業討論區 PTT1 看板《Social-Ent》
--
本文網址: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257/5/1003
文:呂家睿
由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與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主辦,探討台灣社會問題的「
社會公義講堂」於本月八日舉辦研討活動,並邀請財團法人台北糧食協進會執行長,劉志
偉擔任主講。
長期致力於台灣農業發展研究的劉志偉,曾任農委會百年農業發展史專書計畫主持人,並
出版過多本農業發展著作。本次演講,他以宏觀的社會學角度,與數字說話的實證態度,
論述當前台灣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劉志偉首先提到,台灣民眾對於農業的想像過於單一,往往認為「鋤禾日當午」的小規模
稻農就是唯一。但其實現今台灣農業已不再是如此,許多需要雄厚資本、技術投資的規模
性農業,成為貢獻更多產值的主力。
關於農業發展,雖然從業人員與專家學者各自有著見解,但劉志偉認為,這些角色最終仍
不脫「消費者」這個最大公約數,因此他選擇舉出數項消費者對於農業的普遍認識,並一
一進行解釋、澄清。
「台灣農業技術很強,育種技術獨步全球。講到日本米,大家只知道越光米,但台灣光台
梗米,就編號到十幾號。但通常消費者只在乎好不好吃,研究心力過多地投入在育種,有
時反而會因此忽略了市場需要。」劉志偉說。
以稻米育種為例,要使新品種繁衍達到穩定,至少需要14代(約為7年)時間,於此許多
育種人員終身研究成績,恐怕只有寥寥數個品種,而有時作為成果的新品種,甚至卻難以
符合消費者的基本期待。
雖貴為水果王國,但礙於包裝、保存、運送等中端技術不佳,台灣水果的外銷一直無法有
著持續地進步。而在種植過程中,使用過多化學藥劑,致使無法通過食品安全檢測,也同
樣阻礙台灣水果的外銷之路。
劉志偉認為,考量這些因素後,台灣整體農業技術其實並不太好,也不太壞。但從整體產
業與政策結構角度看來,台灣農業現況,卻存有許多隱憂。
根據主計處統計,2011年台灣共有接近三百萬的農業人口,約佔整體人口的百分之十二,
但與此相照農業產值卻只佔GDP的百分之一點七五,不成比例的兩者,體現的是政策的失
衡。
「每年到了特定時節,常常都可以在新聞上看到特定作物價格崩盤,但卻還是有人一直種
那些作物。原因就在於,就算賣不出去,政府仍會補貼、收購。」劉志偉表示,但也因有
政府補助作為後盾,農民也因而與市場的真正需求脫鉤。
而隨著高齡化與少子化現象到來,人口的萎縮,也逐漸造成農業空洞化。此外,定位錯誤
的津貼補助,也使預算編制上,難以符合農業發展需要。
劉志偉舉出100年度農委會預算為例,接近九百七十一億的預算中,各項補貼竟高達八百
四十三億,而其中更有五百一十一億為老農津貼。扣除補貼款項的預算,仍須負擔人事行
政等支出,真正能實際投入農業技術改良的恐怕不多。而隨著政治炒作,老農津貼所佔比
例將來恐怕只會持續升高。
演講最後劉志偉強調,農業發展要達到整體性的進步,必須從預算結構的宏觀角度著手,
各項補貼究竟為農業政策還是社福政策,也須釐清。而最重要一點在於,希望能使農業回
歸生活問題,而非政治口水。
--
更多有關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
社企流─台灣第一個華文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 http://www.seinsights.asia/
社企流 Social Enterprise Insights Facebook粉絲團 http://ppt.cc/OHGY
社會企業討論區 PTT1 看板《Social-Ent》
--
Tags:
社企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夜看
By Lucy
at 2013-03-13T19:23
at 2013-03-13T19:23
為土地種一個希望 嚴長壽X司徒達賢
By Una
at 2013-03-12T16:42
at 2013-03-12T16:42
真正的「舉手」之勞:玩線上遊戲做公益
By Selena
at 2013-03-07T19:12
at 2013-03-07T19:12
圖書館也是創業地
By Kristin
at 2013-03-06T22:54
at 2013-03-06T22:54
共享新紀元,租車也要P2P
By Ivy
at 2013-03-04T23:54
at 2013-03-04T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