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校招委所說的"Holistic Approach"審核法是什麼 - 工管
By Vanessa
at 2017-11-06T17:09
at 2017-11-06T17:09
Table of Contents
各校招生委員所說的"Holistic Approach”審核法到底是什麼?
幾年前陪個案去看史丹佛MBA時,跟Admission Director聊過,讓我印象最深的,是Adcoms會從頭到尾仔細檢視申請人的整體人生發展,細到會去推想申請人的大學室友大概長什麼樣子!
也跟在校學生吃過飯,當時問了跟其他學校的學生有什麼不一樣,這位同學咬了三明治想了快要一分鐘,終於吐出一句話:”Stanford students are more self-aware."
如果有申請或面試經驗的朋友們,都會知道各校網頁都口徑一致地標榜著”Holistic Approach”「整全觀審查法」,不過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如果去韋氏大辭典查”Holistic”這個字,會跳出:
1: of or relating to holism
2: relating to or concerned with wholes or with complete systems rather than with the analysis of, treatment of, or dissection into parts
如果查Wiki,會跳出:
「整全觀(holism)的主張,是一個系統(宇宙、人體等)中各部分為一有機之整,而不能割裂或分開來理解。根據此一觀點,分析整體時若將其視作部分的總和,或將整體化約為分離的元素,將難免疏漏。」
簡單來說就是「牽一髮動全身」的概念。
也就是說,並不是只有單一題或某幾題Essay「故事寫得漂亮」就沒事了。
相反地,是從整個申請文件包的整體結構,包含:大學主修及研究所成績單、所連貫出履歷表的進行中生涯發展How, Where & Why、生涯使命啟發與邏輯、技能需求與School Fit、智力及語言考試的發揮、選校策略(申請表會問)、領導力發展(包含校園與社區貢獻、職業領導力、挫敗與韌性、領導人願景等)、獨特貢獻、推薦人選擇與推薦點、申請表,到業餘興趣與得獎記錄,甚至Career Gap的理由,以至於面試等,甚至到死線策略、訂金策略、獎學金策略,與備取策略等。
由整體結構的”Holistic Package”,才有可能將職涯策略與申請條件提升到最大,也才有可能拿下猶如內定名額的第一時間面試,並且拿下錄取名額,甚至拿獎。
而這些都跟申請人從小的家庭、手足親友、同儕,以致長大後的長官、同事,所培養出的求生技能與「三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有關,
才能找出為何而戰、又將如何帶領業界、貢獻學校。(請見前文「生涯三驅力」。)
相信大家都有露營的經驗,就用搭帳篷來比喻吧~
大家都知道帳篷搭建的目的有幾個:
- 營地要選擇與帳篷尺寸吻合的場地,不然搭不下或一半在懸崖外就糗了;
- 營釘駐紮要釘牢,不會被吹走或搖來晃去;
- 中柱、分支柱與邊柱間的結構關係要穩固,不怕風吹雨打或塌下來;
- 空間延展性要夠可以睡一家人,最好像豪宅可以站著換衣服,不會換給別人看或換到一半被吹走了
- 房間與客廳分離,並且結構互相支撐,才能在下雨天在客廳也可以搭伙。
- 結構設計要簡單堅固,收搭方便又不容易壞,也能避免浪費,達到最佳設計與功能性平衡。
...等
其中有幾個最核心的關鍵:「中柱的目的與堅固性」; 「中柱、支柱,與邊柱間的結構關係」; 「帳內空間的延展性delta」; 以及「營地適切性」。
申請學校也是一樣。根據權威排名U.S. NEWS的條件,申請人可控制條件73.75%中,與就業相關的僱主滿意度(15%)、畢業就業成功率與起薪(35%)加起來就占了50%,在申請中占有超過三分之二的重要性!(請見前文)
這就像帳篷的中柱目的與堅固性了。
然而,並不是Career Goals寫的煞有其事就行,這些動輒二十年經驗的Adcoms都經驗老道,會看大學(及研究所)成績單的校名、主修選擇、選課方向與得分、以至履歷表的公司品牌與職能成就關係,以及入職、陞遷、離職、轉職等的時間點,以至career gap及其理由等,來評估這個career goals是否可行,實習與畢業是否能夠確實就業,會不會亂鎗打鳥?
能在案例討論與團隊專案中帶來多大的腦力激盪?又能為學校帶來多少排名與宣傳的效益?
這時,生涯目標必須要吻合興趣技能、性格養成,與專業能力養成。這就是所謂的生涯三驅力,並且能實際達成真實生涯目標,才能說服學校能實際找到實習與畢業工作。
然後是至為關鍵的「中柱與支柱、邊柱的結構關係」,也就是你想要培養自己成為怎樣的領導人?又過去如何培養?
如何選擇挑戰?又如何從挫敗中成長?
業餘興趣為何?人格養成為何?如何回饋社會?
到networking的交友選擇與效能
這些其實就是非生涯目標題的領導題、申請表中的課餘活動與公益項目與方式、推薦人選與推薦內容、面試...等,所想問的內容
例如:假設申請人有「情報蒐集特長」,則不會只有在某題領導題型中看到情報蒐集活動,而是應該會在大學時的課程選擇中,就會看見有相關課程的選項,也會在研究所的論文命題過程中出現; 工作上也會有大量的情報分析足跡,甚至是選擇以此為特長的工作,並產生驚人表現; 而業餘興趣與證照也都會看到...等等。
不然很明顯是虛晃一招罷了。
而當領導力寫到這項特長時,會很自然帶出成長背景中為何會產生如此的情搜特長,有可能是因為在成長環境中,為了尋求長輩或長官甚至同儕的認同,而刻意提升這項能力; 或也有可能來自遺傳。
因此,需要有系統地整合各項文件內容,將它們與中柱產生高效能的結構關聯設計,其實是在一開始的生涯地基挖掘就開始了。後面自然會完全鋪開,且環環相扣。
而上述三項又與「營地適切性」—why schools有直接關係
當申請人有意識地因為某社會使命,而將自己的學經歷培養到一定程度時,自然會看出人格特質與所缺技能。這時就會自然與why schools緊密接合。
當Adcoms看到申請人有如此精確的自我了解,能將整份文件環環相扣,達到無懈可擊的境界時,會深深倒抽一口氣,並回想自己當年是否也有如此深刻的生涯發展與校系選擇。
這時的申請文件會忽然產生強烈而一貫的申請人品牌,並吻合所有申請條件,包含:生涯一致性與陡峭性、就業成功率與排名、背景多元性、課堂貢獻、領導與團隊,與網頁宣傳等,自然脫穎而出,並且出現無可動搖的school
fit,甚至同時打到學校的各家死敵,密不透風。
這種時候學校就會在申請後數天之內發出第一批面試,甚至捧著獎學金來請你入學。
有些高段的申請人甚至會出現「無欲則罡」的狀態—沒有fit的學校,給再多錢也不去。
Sincerely,
David 李
原文出自:
https://mbacareerfitter.blogspot.tw/2017/11/holistic-approach.html
--
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之公益解惑日 於MBA版
李大衛MBA生涯管理中心 www.mbacareerfitter.com
前美國最大MBA徵才會NSHMBA 首位華人官方職涯顧問
部落格: http://mbacareerfitter.blogspot.com
Leadership is love.
--
Tags:
工管
All Comments
By Barb Cronin
at 2017-11-10T00:15
at 2017-11-10T00:15
By Andy
at 2017-11-14T17:37
at 2017-11-14T17:37
By Puput
at 2017-11-19T07:14
at 2017-11-19T07:14
Related Posts
請問東南亞有推薦的學校嗎
By Sandy
at 2017-10-30T11:09
at 2017-10-30T11:09
CMU Tepper
By George
at 2017-10-27T14:19
at 2017-10-27T14:19
如何選校?如何選擇顧問/consultant
By Franklin
at 2017-10-26T00:37
at 2017-10-26T00:37
ESMT MBA Alumni
By Andrew
at 2017-10-23T16:40
at 2017-10-23T16:40
請教這兩份工作對mba申請及畢業後幫助
By Robert
at 2017-10-23T12:26
at 2017-10-23T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