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開講》化知識為利潤 - 企管

By Iris
at 2005-09-07T12:31
at 2005-09-07T12:31
Table of Contents
大師開講》化知識為利潤
■ 蔡翼擎
企業「應該知道的」和「能夠知道的」也有距離,這就是「策略性知識缺口」,強化流程
機制,注入人性化與分享文化,才能補足。
125位世界頂尖企業的CEO及CIO齊聚一堂,參加一場知識管理研討會,台上演講的是當今
知識管理的知名學者懷德(Dou-glas Weidner),突然停下來問大家:「公司設有入口網
站的人請舉手。」所有人都舉起手;接著他又問:「瞭解知識管理的人請舉手。」沒人舉
手。
懷德最近應邀來台參與經濟部舉辦的知識管理研討會,他指出,一般人自以為瞭解知識管
理概念,但即使是世界頂尖企業領導人對知識管理內涵仍十分模糊。
資訊須轉化知識
但是,無法管理、利用知識的企業,將被迫放棄未來50年的發展機會。因為知識經濟時代
的一個可貴特質,是小企業甚至個人均可運用知識創造獨特價值,對抗大企業市場獨占力
。換言之,知識使經濟力量由集中於大企業轉變成共享、分散、下放。
懷德說,知識管理有兩大步驟:一是建立知識庫,二是建立訓練計畫分享知識;後者是較
具潛力的領域。事實上,知識管理十分「個體化」,必須以個人知識管理為基礎;如果個
人不願分享知識、個人知識管理不成功,則不論企業規模大小,知識管理都無法達到創造
價值的目的。
知識管理的精髓在「分享」,如同貨幣須流通才能刺激市場經濟,知識分享也如貨幣流通
具乘數作用,知識持有者的知識不會因而減損,反而可能因分享獲得回饋而增長;經由分
享的過程,知識即能一再複製,使獲得該項知識的人愈來愈多。
建立有效分享機制
懷德指出,企業推動知識管理常急於建立知識庫,不斷累積、更新知識,但由於未建立有
效的分享機制,這些囤積的知識就如不動的水庫,馬上成為過時的知識。
從人性觀點,許多人都以為要求員工分享知識困難重重,但懷德指出,根據1995年作過的
一項研究,這是錯誤看法,癥結在企業能否建立信任關係,即建立信任型的企業文化。知
識管理系統機械性劃分其過程,包括知識的取得、配置、運用、更新,但每一環節都需「
人」的真心投入,整個知識管理系統才能成為生生不息的有機體系。因此,唯有員工信任
企業,整個企業體才能成為學習型組織。
哈佛大學一年前針對175家企業的研究顯示,企業的人力資本有70%到90%是在非正式訓練
情境中產生,主要產自組織成員執行職務所得到的內隱型知識,亦即來自「做中學」的知
識;經由正式教育訓練途徑所累積的人力資本只占10%到30%。
打造學習型組織
他表示,此項研究指出多數企業人力資本投資方向錯誤。目前企業知識長(CK-O)多數出
身資訊長(CIO)或資訊部門,知識管理的重點因而大部分放在以IT建置為平台的教育訓
練,但哈佛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累積人力資本關鍵不在教育訓練,而在組織是否為學習
型組織,即組織內的每一份子是否自動自發的學習,並相互激盪。
願意投資教育訓練的企業,由於可累積10%到30%人力資本,五到十年後所增長的人力資本
,仍可讓競爭力比不重視教育訓練的企業強;但若企業體可以轉化為學習型組織,則資源
投入所累積的人力資本,將數倍於只重視形式教育的企業,五年、十年後的競爭力更是不
可同日而語。
懷德提出「策略性知識缺口」的觀念,說明如何著手知識管理。他指出,企業「應該做的
」和「能夠做的」往往有段距離,這個行動缺口便是「策略缺口」;相對的,企業「應該
知道的」和「能夠知道的」也有距離,這就是「策略性知識缺口」。值得強調的是,要消
弭企業營運的策略性缺口,要先消弭策略性知識缺口,換言之,「策略性知識缺口」比「
策略性缺口」重要。
進行策略性規劃
然而,如何消弭策略性知識缺口?他認為企業應「策略性規劃」,有方向有系統的縮減知
識缺口;但所謂「策略性規劃」不一定是設立入口網站這種大動作,事實上,知識管理可
以「小兵立大功」,細分成許多小計畫,也可以有多重途徑多樣做法。
例如,福特汽車詳細解析生產過程,整理成生產汽車的「最佳實務」,再移轉給全球38個
廠。由於每個步驟都很細微、具體,集結起來的最佳實務猶如標準作業流程(SOP),很
容易移轉運用,大大提升生產效率及品質,估計這個最佳實務五年內產生的經濟效益達
7.75億美元。
將知識分解成最原始的元素,才能傳遞、分享、管理,懷德稱此過程為「顆粒化」。就像
水在不同溫度下有氣體、液體、固體三種狀態,知識也有25種特質,例如攸關性、重要性
、存量、流量……。要在長期的時間軸、寬闊的地理空間、不同的企業成員特質間分享知
識,唯有將知識分解成可具體傳遞、近乎微乎其微的顆粒,知識分享、散布才會快;以福
特的最佳實務為例,單是「上輪胎」這個任務,就分解成42個步驟。
另外,90年代末期談「知識管理」,最受重視的是「知識的儲存」,因此企業建立龐大的
資料庫,以利全球子公司分享。懷德提醒,就像一場會議,留存下來的報告及會議紀錄,
往往只占與會成員腦力激盪所得的20%,和會議室白板上大家討論所留下的資訊,甚至參
與會議的那一、兩個顧問腦中的想法,相去甚遠。
如果沒有這些思想的菁華,再大的資料庫也只是垃圾堆而已,懷德強調,絕大比例的知識
是內隱的,所謂知識管理,能管理、該管理的是知識的「流程」,強化流程機制,並注入
信任的人性與分享的文化,使組織的知識管理流程自然形成分享社群,才是消弭「策略性
知識缺口」所應做的策略性規劃。
【2005/09/06 經濟日報】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2882775.shtml
--
要消除憎恨與其他毀滅性情緒,你就要發展出相對的情緒──憐憫與慈悲。
如果你有很強烈的憐憫心,非常尊重他人,寬恕就會變得很容易了。
──達賴喇嘛
--
■ 蔡翼擎
企業「應該知道的」和「能夠知道的」也有距離,這就是「策略性知識缺口」,強化流程
機制,注入人性化與分享文化,才能補足。
125位世界頂尖企業的CEO及CIO齊聚一堂,參加一場知識管理研討會,台上演講的是當今
知識管理的知名學者懷德(Dou-glas Weidner),突然停下來問大家:「公司設有入口網
站的人請舉手。」所有人都舉起手;接著他又問:「瞭解知識管理的人請舉手。」沒人舉
手。
懷德最近應邀來台參與經濟部舉辦的知識管理研討會,他指出,一般人自以為瞭解知識管
理概念,但即使是世界頂尖企業領導人對知識管理內涵仍十分模糊。
資訊須轉化知識
但是,無法管理、利用知識的企業,將被迫放棄未來50年的發展機會。因為知識經濟時代
的一個可貴特質,是小企業甚至個人均可運用知識創造獨特價值,對抗大企業市場獨占力
。換言之,知識使經濟力量由集中於大企業轉變成共享、分散、下放。
懷德說,知識管理有兩大步驟:一是建立知識庫,二是建立訓練計畫分享知識;後者是較
具潛力的領域。事實上,知識管理十分「個體化」,必須以個人知識管理為基礎;如果個
人不願分享知識、個人知識管理不成功,則不論企業規模大小,知識管理都無法達到創造
價值的目的。
知識管理的精髓在「分享」,如同貨幣須流通才能刺激市場經濟,知識分享也如貨幣流通
具乘數作用,知識持有者的知識不會因而減損,反而可能因分享獲得回饋而增長;經由分
享的過程,知識即能一再複製,使獲得該項知識的人愈來愈多。
建立有效分享機制
懷德指出,企業推動知識管理常急於建立知識庫,不斷累積、更新知識,但由於未建立有
效的分享機制,這些囤積的知識就如不動的水庫,馬上成為過時的知識。
從人性觀點,許多人都以為要求員工分享知識困難重重,但懷德指出,根據1995年作過的
一項研究,這是錯誤看法,癥結在企業能否建立信任關係,即建立信任型的企業文化。知
識管理系統機械性劃分其過程,包括知識的取得、配置、運用、更新,但每一環節都需「
人」的真心投入,整個知識管理系統才能成為生生不息的有機體系。因此,唯有員工信任
企業,整個企業體才能成為學習型組織。
哈佛大學一年前針對175家企業的研究顯示,企業的人力資本有70%到90%是在非正式訓練
情境中產生,主要產自組織成員執行職務所得到的內隱型知識,亦即來自「做中學」的知
識;經由正式教育訓練途徑所累積的人力資本只占10%到30%。
打造學習型組織
他表示,此項研究指出多數企業人力資本投資方向錯誤。目前企業知識長(CK-O)多數出
身資訊長(CIO)或資訊部門,知識管理的重點因而大部分放在以IT建置為平台的教育訓
練,但哈佛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累積人力資本關鍵不在教育訓練,而在組織是否為學習
型組織,即組織內的每一份子是否自動自發的學習,並相互激盪。
願意投資教育訓練的企業,由於可累積10%到30%人力資本,五到十年後所增長的人力資本
,仍可讓競爭力比不重視教育訓練的企業強;但若企業體可以轉化為學習型組織,則資源
投入所累積的人力資本,將數倍於只重視形式教育的企業,五年、十年後的競爭力更是不
可同日而語。
懷德提出「策略性知識缺口」的觀念,說明如何著手知識管理。他指出,企業「應該做的
」和「能夠做的」往往有段距離,這個行動缺口便是「策略缺口」;相對的,企業「應該
知道的」和「能夠知道的」也有距離,這就是「策略性知識缺口」。值得強調的是,要消
弭企業營運的策略性缺口,要先消弭策略性知識缺口,換言之,「策略性知識缺口」比「
策略性缺口」重要。
進行策略性規劃
然而,如何消弭策略性知識缺口?他認為企業應「策略性規劃」,有方向有系統的縮減知
識缺口;但所謂「策略性規劃」不一定是設立入口網站這種大動作,事實上,知識管理可
以「小兵立大功」,細分成許多小計畫,也可以有多重途徑多樣做法。
例如,福特汽車詳細解析生產過程,整理成生產汽車的「最佳實務」,再移轉給全球38個
廠。由於每個步驟都很細微、具體,集結起來的最佳實務猶如標準作業流程(SOP),很
容易移轉運用,大大提升生產效率及品質,估計這個最佳實務五年內產生的經濟效益達
7.75億美元。
將知識分解成最原始的元素,才能傳遞、分享、管理,懷德稱此過程為「顆粒化」。就像
水在不同溫度下有氣體、液體、固體三種狀態,知識也有25種特質,例如攸關性、重要性
、存量、流量……。要在長期的時間軸、寬闊的地理空間、不同的企業成員特質間分享知
識,唯有將知識分解成可具體傳遞、近乎微乎其微的顆粒,知識分享、散布才會快;以福
特的最佳實務為例,單是「上輪胎」這個任務,就分解成42個步驟。
另外,90年代末期談「知識管理」,最受重視的是「知識的儲存」,因此企業建立龐大的
資料庫,以利全球子公司分享。懷德提醒,就像一場會議,留存下來的報告及會議紀錄,
往往只占與會成員腦力激盪所得的20%,和會議室白板上大家討論所留下的資訊,甚至參
與會議的那一、兩個顧問腦中的想法,相去甚遠。
如果沒有這些思想的菁華,再大的資料庫也只是垃圾堆而已,懷德強調,絕大比例的知識
是內隱的,所謂知識管理,能管理、該管理的是知識的「流程」,強化流程機制,並注入
信任的人性與分享的文化,使組織的知識管理流程自然形成分享社群,才是消弭「策略性
知識缺口」所應做的策略性規劃。
【2005/09/06 經濟日報】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2882775.shtml
--
要消除憎恨與其他毀滅性情緒,你就要發展出相對的情緒──憐憫與慈悲。
如果你有很強烈的憐憫心,非常尊重他人,寬恕就會變得很容易了。
──達賴喇嘛
--
Tags:
企管
All Comments

By Sierra Rose
at 2005-09-08T12:18
at 2005-09-08T12:18

By Emma
at 2005-09-10T11:52
at 2005-09-10T11:52
Related Posts
管理問題一問

By Vanessa
at 2005-09-05T16:52
at 2005-09-05T16:52
管理小故事》踩到腳會痛

By Olive
at 2005-09-05T13:10
at 2005-09-05T13:10
管理問題一問

By Eartha
at 2005-09-05T12:46
at 2005-09-05T12:46
管理問題一問

By James
at 2005-09-05T10:55
at 2005-09-05T10:55
管理小故事》踩到腳會痛

By Irma
at 2005-09-05T09:01
at 2005-09-05T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