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很討厭 reference check - 職場
By Anonymous
at 2017-10-04T06:31
at 2017-10-04T06:31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PegasusSeiya ( )》之銘言:
: ※ 引述《louis10452 (一生持刀不用刀)》之銘言:
: : 也需要教授寫推薦信。
: : 沒人敢替你背書?!(哪怕只是同事)
: : 表示你有“很高的機率”是不好的員工。
: : 大概4這樣……
: 這兩個完全不同事;
: 首先, 在教育的立場下, 沒有老師不會為自己學生有機會深造感到高興
: 更不會有想要把學生弄到沒書可唸的老師, 除非這師德有問題
: 一般來說深造需要的推薦沒什麼困難, 應該是看你能拿到什麼程度的推薦
: 主要還是自己的成績 (考試, 作品, 工作經驗..等等)
: 但是工作就不一樣, 同事, 上下屬之間其實都有利益衝突
: 甚至公司跟員工本身就是衝突, 所以真的要做到RC的必要性嗎?
: 在台灣平均薪資低的情況, 還有落後的環境, 以及職場文化
: RC意義其實不大, 但是卻會讓某些人失去工作機會, 這影響就大了
: 我隨便舉個例;
: 一個被公司弄走的人, 因為年資薪水太高, SG&A難以管理, 找個理由弄倒
: 但是同事之間不會理解終究公司是以成本出發, 只會停留在那些八卦氛圍
: 然而此人忠誠度高, 不然不會待那麼久, 卻被資淺人資打聽了幾句送報告
: 你說呢?
: 然後這位資深因為也知道職場做人, 不鬧翻選擇自行離開, 沒有紀錄
: 也是想給老東家, 新東家還有自己一個空白的空間
: 結果一問說法不符, 明明你自己走的!
: 請問真的是這樣嗎?
: 然而這種例子在台灣職場, 卻是屢見不鮮
: 真的那種有問題的人, 面試時就該看出了
: 怎麼當面問不出, 卻要相信沒見過面的三方片面之詞?
: 理想的RC是面試已經判別出來公司需要的人格特質與技能
: RC只是當參考, 沒有人是當事人, 每件事本來就有不同看法
: 再來台灣充斥著50k以下的工作, 或我說直白點, 大多工作不到50k
: 而這些不到20-40k的雇主或是主管, 應該連協助進行RC的能力都很差
: 比如說你上一份薪水100k, 年薪1.5M, 主管是海外MBA/EMBA, 待過大企業經理人
: 今天你要做RC, 不管是用於轉職還是深造, 我相信對方都能理解, 而且專業
: 但你今天上一份薪水50k或以下, 年薪不到1M, 上面就是混這間公司幾十年的主管
: 他們當年連RC都沒有, 全部都是私交, 或是檯面下, 整天就是過去舊式觀念或怕被佔位
: 這種你請他寫推薦函, 他還會問你要幹嘛呢? 然後溝通都是很直覺的情緒反應
: 這種RC誰來做都一樣的, 是環境本質的問題
: 如果你再加上一堆現在剛畢業沒幾年的HR, 這組合簡直不敢想像
: 但偏偏台灣工作環境, 最多就這種情況與組合, 前者少有
: (我不是怪HR, 會這樣也是因為公司想要便宜的HR)
: 在美國行之有年的這套RC, 在近年個資法實行後
: 已經有些州跟進立法規定RC, 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 免得影響勞工權利, 還有人民個資
: 而且當初嚴格起來也是因為911還有恐攻後的氛圍
: 甚至有僱主請第三方去做background check
: 台灣你有樣學樣, 但是卻成為資方打壓薪水的歪理
: 想查核求職者職場倫理, 但卻忘了自己創造一堆莫名奇妙的淺規則;
: 打聽應徵者跟公司不合: 這樣怎麼相處? 一定是跟主管鬧翻, 我也擔心他會這樣對我!
: 打聽應徵者人見人愛: 像社群網站一堆人幫他按讚, 那為何他要離職啊? 一定有鬼!
: 根本本末導致
: 我認為應該"有條件的"RC, 就像剛前面舉的例子
: 一個教授再差, 也不會提供當年在學校與系上不合, 或是否定學生諸如此類的情報
: 頂多就是描述他這人做事起來怎樣呀, 看法怎樣等等的, 畢竟人家是往下個階段邁進
: 但工作主管, 就如我前面例子, 一般的台灣主管, 平常就是那個樣子
: 你覺得他能配合這種概念, 做出有品質的RC嗎?
: 重點是他們自己不認為這有什麼"公私問題"
: 是因為他們長久以來講話, 習慣, 還有行為模式就是那樣
: 因為他們本身就不是這時代的人, 也沒弄過什麼推薦函或是在國外深造工作過
: (當然我也不是在怪這些人, 這些可能還包含很多要養小孩辛苦的爸媽)
: 我要說的是, 這些就是我們一般的台灣人了, 而且還對於現在勞動市場有點脫節
: 很多人自己也沒有設定職涯里程碑, 到了就轉換的概念
: 當然連擬一份商業英文推薦函或工作短評的能力都有問題 (不管口說還是手寫)
: 這就是我們台灣的職場狀況
: RC是一個比較成熟的環境在用的, 美國州跨洲換工作連法規都不同
: 台灣多的是中小企, 外商規模也不會大到哪, 白領都是受過高教的良民, 離職大多是不合
: 不合不是真的鬧事什麼的, 就是環境+條件+時間的選擇而已
: 真要做的話, RC是不是也該提高一個層次, HR也要有些心理諮商背景
: 方能真的分辨那種情境與在中提煉出面試者的人格特質
: 而不是像仿間某些hunter就只能 吃飯->八卦->吃飯
: "誒~ 我知道那裡很亂, 誰誰誰又走了"
: 把八卦收集當專業, 還有為了業績刺探情報的呢
: 我們的RC文化這幾年才學起來, 以前人求職時有RC
: 人家還以為你後台很硬, 還是做了什麼大事之類的
: 我們很多職場觀念, 還有工作環境還是停在以前, 當然薪資也是
: 所以我以下三個建議給RC:
(以下略)
建議似是而非 根本不能看
因為前一個回文錯誤觀點
你回文也跟著歪
1.研究所推薦信,那就是上一代靠關係的方法
考研究所是看筆試面試佔了98%
為什麼以前靠關係不打電話?
因為父母那代都寫信表示慎重
這是台灣學術界弊端!弊端!
跟RC半點關聯都沒有。
只是因為大學教授跟研究所教授很好,
或是很有影響力去推薦。
2.RC跟職缺推薦人沒關係!
你去看一開始原PO發文,
他是問面試填資料要寫推薦人,
他覺得那就是所謂RC,然後寫在標題上。
你們這群人跟著歪樓,跟著被釣回文。
也就是說原PO,一開始就錯誤理解RC的目的
RC只要有前公司名稱就可以做,他的目的是
1)確認應徵者是不是在前公司從事過經歷上的工作項目
2)在職期間工作時間是否屬實
(工作態度跟表現,根本不是RC主要目的)
就這樣,但前公司有權不回應~應徵公司的RC要求
而且RC不需要聯絡前公司相關部門主管或老闆
(而是聯絡人事單位就可以查~)
這樣你有懂嗎?不要再繼續歪了
原PO文的問題是前職缺推薦人
那根本不叫RC(可能他誤以為是吧 )
只是企業要求探聽員工在前公司隱私的表象。
而且跟考研究所一點屁關係都沒有
根本是RC流程去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
: ※ 引述《louis10452 (一生持刀不用刀)》之銘言:
: : 也需要教授寫推薦信。
: : 沒人敢替你背書?!(哪怕只是同事)
: : 表示你有“很高的機率”是不好的員工。
: : 大概4這樣……
: 這兩個完全不同事;
: 首先, 在教育的立場下, 沒有老師不會為自己學生有機會深造感到高興
: 更不會有想要把學生弄到沒書可唸的老師, 除非這師德有問題
: 一般來說深造需要的推薦沒什麼困難, 應該是看你能拿到什麼程度的推薦
: 主要還是自己的成績 (考試, 作品, 工作經驗..等等)
: 但是工作就不一樣, 同事, 上下屬之間其實都有利益衝突
: 甚至公司跟員工本身就是衝突, 所以真的要做到RC的必要性嗎?
: 在台灣平均薪資低的情況, 還有落後的環境, 以及職場文化
: RC意義其實不大, 但是卻會讓某些人失去工作機會, 這影響就大了
: 我隨便舉個例;
: 一個被公司弄走的人, 因為年資薪水太高, SG&A難以管理, 找個理由弄倒
: 但是同事之間不會理解終究公司是以成本出發, 只會停留在那些八卦氛圍
: 然而此人忠誠度高, 不然不會待那麼久, 卻被資淺人資打聽了幾句送報告
: 你說呢?
: 然後這位資深因為也知道職場做人, 不鬧翻選擇自行離開, 沒有紀錄
: 也是想給老東家, 新東家還有自己一個空白的空間
: 結果一問說法不符, 明明你自己走的!
: 請問真的是這樣嗎?
: 然而這種例子在台灣職場, 卻是屢見不鮮
: 真的那種有問題的人, 面試時就該看出了
: 怎麼當面問不出, 卻要相信沒見過面的三方片面之詞?
: 理想的RC是面試已經判別出來公司需要的人格特質與技能
: RC只是當參考, 沒有人是當事人, 每件事本來就有不同看法
: 再來台灣充斥著50k以下的工作, 或我說直白點, 大多工作不到50k
: 而這些不到20-40k的雇主或是主管, 應該連協助進行RC的能力都很差
: 比如說你上一份薪水100k, 年薪1.5M, 主管是海外MBA/EMBA, 待過大企業經理人
: 今天你要做RC, 不管是用於轉職還是深造, 我相信對方都能理解, 而且專業
: 但你今天上一份薪水50k或以下, 年薪不到1M, 上面就是混這間公司幾十年的主管
: 他們當年連RC都沒有, 全部都是私交, 或是檯面下, 整天就是過去舊式觀念或怕被佔位
: 這種你請他寫推薦函, 他還會問你要幹嘛呢? 然後溝通都是很直覺的情緒反應
: 這種RC誰來做都一樣的, 是環境本質的問題
: 如果你再加上一堆現在剛畢業沒幾年的HR, 這組合簡直不敢想像
: 但偏偏台灣工作環境, 最多就這種情況與組合, 前者少有
: (我不是怪HR, 會這樣也是因為公司想要便宜的HR)
: 在美國行之有年的這套RC, 在近年個資法實行後
: 已經有些州跟進立法規定RC, 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 免得影響勞工權利, 還有人民個資
: 而且當初嚴格起來也是因為911還有恐攻後的氛圍
: 甚至有僱主請第三方去做background check
: 台灣你有樣學樣, 但是卻成為資方打壓薪水的歪理
: 想查核求職者職場倫理, 但卻忘了自己創造一堆莫名奇妙的淺規則;
: 打聽應徵者跟公司不合: 這樣怎麼相處? 一定是跟主管鬧翻, 我也擔心他會這樣對我!
: 打聽應徵者人見人愛: 像社群網站一堆人幫他按讚, 那為何他要離職啊? 一定有鬼!
: 根本本末導致
: 我認為應該"有條件的"RC, 就像剛前面舉的例子
: 一個教授再差, 也不會提供當年在學校與系上不合, 或是否定學生諸如此類的情報
: 頂多就是描述他這人做事起來怎樣呀, 看法怎樣等等的, 畢竟人家是往下個階段邁進
: 但工作主管, 就如我前面例子, 一般的台灣主管, 平常就是那個樣子
: 你覺得他能配合這種概念, 做出有品質的RC嗎?
: 重點是他們自己不認為這有什麼"公私問題"
: 是因為他們長久以來講話, 習慣, 還有行為模式就是那樣
: 因為他們本身就不是這時代的人, 也沒弄過什麼推薦函或是在國外深造工作過
: (當然我也不是在怪這些人, 這些可能還包含很多要養小孩辛苦的爸媽)
: 我要說的是, 這些就是我們一般的台灣人了, 而且還對於現在勞動市場有點脫節
: 很多人自己也沒有設定職涯里程碑, 到了就轉換的概念
: 當然連擬一份商業英文推薦函或工作短評的能力都有問題 (不管口說還是手寫)
: 這就是我們台灣的職場狀況
: RC是一個比較成熟的環境在用的, 美國州跨洲換工作連法規都不同
: 台灣多的是中小企, 外商規模也不會大到哪, 白領都是受過高教的良民, 離職大多是不合
: 不合不是真的鬧事什麼的, 就是環境+條件+時間的選擇而已
: 真要做的話, RC是不是也該提高一個層次, HR也要有些心理諮商背景
: 方能真的分辨那種情境與在中提煉出面試者的人格特質
: 而不是像仿間某些hunter就只能 吃飯->八卦->吃飯
: "誒~ 我知道那裡很亂, 誰誰誰又走了"
: 把八卦收集當專業, 還有為了業績刺探情報的呢
: 我們的RC文化這幾年才學起來, 以前人求職時有RC
: 人家還以為你後台很硬, 還是做了什麼大事之類的
: 我們很多職場觀念, 還有工作環境還是停在以前, 當然薪資也是
: 所以我以下三個建議給RC:
(以下略)
建議似是而非 根本不能看
因為前一個回文錯誤觀點
你回文也跟著歪
1.研究所推薦信,那就是上一代靠關係的方法
考研究所是看筆試面試佔了98%
為什麼以前靠關係不打電話?
因為父母那代都寫信表示慎重
這是台灣學術界弊端!弊端!
跟RC半點關聯都沒有。
只是因為大學教授跟研究所教授很好,
或是很有影響力去推薦。
2.RC跟職缺推薦人沒關係!
你去看一開始原PO發文,
他是問面試填資料要寫推薦人,
他覺得那就是所謂RC,然後寫在標題上。
你們這群人跟著歪樓,跟著被釣回文。
也就是說原PO,一開始就錯誤理解RC的目的
RC只要有前公司名稱就可以做,他的目的是
1)確認應徵者是不是在前公司從事過經歷上的工作項目
2)在職期間工作時間是否屬實
(工作態度跟表現,根本不是RC主要目的)
就這樣,但前公司有權不回應~應徵公司的RC要求
而且RC不需要聯絡前公司相關部門主管或老闆
(而是聯絡人事單位就可以查~)
這樣你有懂嗎?不要再繼續歪了
原PO文的問題是前職缺推薦人
那根本不叫RC(可能他誤以為是吧 )
只是企業要求探聽員工在前公司隱私的表象。
而且跟考研究所一點屁關係都沒有
根本是RC流程去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
All Comments
By Joseph
at 2017-10-04T13:01
at 2017-10-04T13:01
By Mia
at 2017-10-06T22:50
at 2017-10-06T22:50
By Kumar
at 2017-10-09T12:42
at 2017-10-09T12:42
By Candice
at 2017-10-09T14:38
at 2017-10-09T14:38
By Iris
at 2017-10-14T00:57
at 2017-10-14T00:57
By Lauren
at 2017-10-15T14:15
at 2017-10-15T14:15
By Ida
at 2017-10-20T08:33
at 2017-10-20T08:33
By Necoo
at 2017-10-25T07:30
at 2017-10-25T07:30
By Ursula
at 2017-10-26T13:28
at 2017-10-26T13:28
By Elizabeth
at 2017-10-29T21:07
at 2017-10-29T21:07
By Hedwig
at 2017-11-03T07:37
at 2017-11-03T07:37
By Kristin
at 2017-11-08T01:09
at 2017-11-08T01:09
By Edith
at 2017-11-08T18:29
at 2017-11-08T18:29
By Damian
at 2017-11-09T02:31
at 2017-11-09T02:31
By Zora
at 2017-11-09T22:41
at 2017-11-09T22:41
By Bennie
at 2017-11-14T20:37
at 2017-11-14T20:37
By Olivia
at 2017-11-19T04:49
at 2017-11-19T04:49
By Genevieve
at 2017-11-23T15:44
at 2017-11-23T15:44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7-11-24T22:15
at 2017-11-24T22:15
By Charlie
at 2017-11-26T10:39
at 2017-11-26T10:39
By Jack
at 2017-11-27T05:41
at 2017-11-27T05:41
By Ingrid
at 2017-11-30T10:33
at 2017-11-30T10:33
By Poppy
at 2017-11-30T22:07
at 2017-11-30T22:07
By Mason
at 2017-12-02T18:24
at 2017-12-02T18:24
By Liam
at 2017-12-07T09:07
at 2017-12-07T09:07
By John
at 2017-12-09T19:11
at 2017-12-09T19:11
By Harry
at 2017-12-12T10:47
at 2017-12-12T10:47
By Mia
at 2017-12-13T03:28
at 2017-12-13T03:28
Related Posts
公司人數會是大家的考量之一嗎?
By Gary
at 2017-10-04T02:06
at 2017-10-04T02:06
新鮮人面試分享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7-10-04T01:09
at 2017-10-04T01:09
台北/男/32/正、兼職/不拘/助理/
By Poppy
at 2017-10-04T00:28
at 2017-10-04T00:28
把人身攻擊當企業文化的公司
By Ula
at 2017-10-04T00:05
at 2017-10-04T00:05
自行離職後,想改成被資遣,可行嗎?
By Tracy
at 2017-10-03T23:14
at 2017-10-03T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