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你的職涯三部曲 -- 好火箭,不上嗎? - offer
By Jack
at 2018-06-07T04:05
at 2018-06-07T04:05
Table of Contents
Google 前執行長 Eric Schmidt 曾在 2001 年說過
「如果有人給你一個火箭上的位置,別問什麼位置,上去就對了!」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該如何解讀這句話、以及實踐這句話呢?
這篇文章會提到的,是分享「挑選產業、公司、職業」的分析技巧,
兩年前我在 ptt 寫過一系列「新手求職攻略」,也和超過五十個求職者聊過職涯,
發現有一半以上的求職者,他們的障礙不是「求職技巧」,而是「求職策略」。
求職技巧指的是
「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且我能力上有機會拿到 offer,我該如何讓我拿到 offer」
這部分,其實相對容易,且網路上已有許多資源談論這塊
包含小弟在兩年前的文章
https://www.ptt.cc/bbs/Salary/M.1454412069.A.F8F.html
求職策略指的是
「我目前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去 A 產業、一個是去 B 產業,我該怎麼選?」
這部分容易陷入的陷阱是「薪水、工時與發展的矛盾」,
以及資訊量不足導致無法做出正確決策。
而這系列文的目的,就是運用三個觀點,來協助你思考職涯、翻轉你的職涯。
--
「好火箭,不上嗎?」
在決定上火箭之前,我們先來想想為什麼要上火箭,
以及以前上了火箭的人,現在都過得如何?
其實用「火箭」來比喻是比較具體帥氣,
但我引用另一個觀點來看待同一件事情,事情會變得更好明白。
我們可以用「點、線、面、體」來看待我們的職涯策略,
點是「職位」,例如軟體工程師、行銷、財務..等等;
線是「公司」,例如 Yahoo, TSMC, 台朔...等等;
面是「產業」,例如電子商務、半導體產業、旅遊業...;
體是「國家」,就是你工作的國家,例如台灣、日本、美國...。
p.s. 「點線面體」的概念是引用中國曾鳴教授的分析架構
先講這個架構下分析的結論
「最哀傷的,是一個人在一個下滑的面(產業)中,拼了命地累積該領域的技能的
往上爬,卻發現整個面(產業)在下滑,沒有享受到成長紅利的推進,還抵銷了
部分自己做的努力」
什麼意思?
意思是,如果你在一個下滑的平面上拼命往上跑,
而你的努力無論多認真,都會被下滑的平面所消彌不少;
相反的,如果你在一個上升中的平面上,你可能是原地踏步,但因為整個平面在上升,
帶給你的薪資漲幅、生活水平上升,都比下滑中的平面來得好。
舉例來說:
如果你在 hTC 還在多普達的年代的時候加入,待到公司一路變成品牌端、成為股王,
中間享受到的紅利包含薪水的紅利、市場價值的紅利(當時 hTC 的人都是搶著要),
比起其他同期的同學,剛加入多普達或許是很普通的選擇,不是最好的,
但當智慧型手機上升的時候, hTC 連帶跟著一起上升。
但如果你是在 20 年前加入 LED 產業,或許還好過一段時間,但隨著整個產業需求上升
幅度落後市場產能上升的幅度,整個產業並沒有任何上升的紅利,甚至因為產能太高而
讓大家的利潤下滑,導致該領域的人才並未享受到產業紅利帶來的好處。
因此,在思考轉職與否、要轉到哪個產業的時候,
會建議先利用「點線面」的概念去思考自己目前待的產業的現況,
整體的面(產業)是在上升、還是在下降?
如果下降中,我該怎麼用現在擁有的資源,去槓桿出好的結果?(下一章會討論)
我想去的面(產業),中的線(公司)跟點(職位)又是如何?
當你開始用這個框架去思考職涯的時候,
你就會知道,你跟別人討論「轉職」的時候,
你可以更有效率地去認識一個產業、更能夠去比較另一個職缺與另一個職缺,
或是現在的職缺的比較,可以站在同一個基準點上,做更好的決定。
回到文章最前面的問題,為什麼要上火箭?
因為要搭上「面」上升所帶來的紅利。
「誤上賊船,我要砍掉重練嗎?」
絕大多數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內,第一份工作也不是在「上升中的面」上面,
甚至還在「下滑中的面」上,那,該怎麼辦?整個砍掉重練?
如果你不喜歡你的工作,那可以等我這個系列文的第三篇文章,
第三篇文章在談「如果你不喜歡你的工作,該怎麼從現在的工作轉換到喜歡的工作」,
但如果你喜歡你的工作、但他又在一個下滑的面上,該如何是好?
「去思考你工作的本質,然後去尋找另一個面」
什麼意思呢?
以零售業來說,最明顯的就是電商,
我身邊有朋友過去在大潤發工作,而大賣場整個產業在台灣是持平的產業,
還要面臨網購與 costco 的成長,整體來說是往下走的,
但他運用在大潤發的工作,成功轉移到生鮮電商新創,
並在台灣做出成績後,到新加坡總部做大區域性的規劃。
或是軟體工程師,如果現在使用的程式語言、或是待的領域薪水不好,
那何不換個語言、換個領域?
甚至是運用自己工程師移動力強的優勢,直接換個「體(國家)」呢?
如果你的工作本質是對內溝通、專案管理,
那你可以試著用這個技能,去換到其他不同的產業;
如果你的工作本質有對零售業的了解,
那就試著用這個 domain knowledge ,去換到不同的工作!
「如果需要重新規劃我的職涯,我現在最該做的事情?」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點線面體」的框架,來協助自己做判斷?
答案是「收集更多、更精準的資訊」
包含內在的優勢劣勢,自己的過去從「點線面體」的角度,分別在哪個位置,
而自己希望透過過去的累積,轉換到哪個跑道、哪個領域;
以及外在的,外界有哪些領域在上升、而上升中的領域,
我又要做哪些累積,才能往該領域跳,過程可以參加大量的活動,
例如 http://bit.ly/2HmRogD 讓自己更了解市場上的趨勢與現況。
多找不同領域的朋友聊天、多找業界朋友前輩聊天、
多在 linkedin 上面發好友邀請多認識人、多去不同公司面試、多跟獵頭打交道,
收集足夠的資訊,搭配完整的架構,才能做出好的決策。
p.s. 今年年初我為了了解日本軟體工程師的求職狀況,和朋友在 linkedin 上面找了 4
個在東京工作的軟體工程師(台灣&中國人),最後獲得了我需要的訊息。取得訊息沒
有這麼難,只要有禮貌、透過 linkedin 或是朋友介紹,有用、有品質的資訊比你想像
中的好取得。
下一篇文章我會提到,為何要蒐集資訊、如何搜集資訊,
如果有任何關於職涯上的問題,歡迎站內信與我討論 :D
--
【◆ ▆ ◢◣` /▲ `"" \/// `"◢ ◣鵝
"`◢◣ ◢▌◥▃▄▅ ▁▁▂▂▂▂這塊地不需要除草啦!▼ ◤/ ? ▍
▄▆ █o ▊▄ ██◤ ◢_╱_╱_╱_╱﹎╱ ◤◣ ◤◤◤◤◥\ ▍
`" ▆▄█◤ ◢ ̄╱_╱﹊╱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有人給你一個火箭上的位置,別問什麼位置,上去就對了!」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該如何解讀這句話、以及實踐這句話呢?
這篇文章會提到的,是分享「挑選產業、公司、職業」的分析技巧,
兩年前我在 ptt 寫過一系列「新手求職攻略」,也和超過五十個求職者聊過職涯,
發現有一半以上的求職者,他們的障礙不是「求職技巧」,而是「求職策略」。
求職技巧指的是
「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且我能力上有機會拿到 offer,我該如何讓我拿到 offer」
這部分,其實相對容易,且網路上已有許多資源談論這塊
包含小弟在兩年前的文章
https://www.ptt.cc/bbs/Salary/M.1454412069.A.F8F.html
求職策略指的是
「我目前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去 A 產業、一個是去 B 產業,我該怎麼選?」
這部分容易陷入的陷阱是「薪水、工時與發展的矛盾」,
以及資訊量不足導致無法做出正確決策。
而這系列文的目的,就是運用三個觀點,來協助你思考職涯、翻轉你的職涯。
--
「好火箭,不上嗎?」
在決定上火箭之前,我們先來想想為什麼要上火箭,
以及以前上了火箭的人,現在都過得如何?
其實用「火箭」來比喻是比較具體帥氣,
但我引用另一個觀點來看待同一件事情,事情會變得更好明白。
我們可以用「點、線、面、體」來看待我們的職涯策略,
點是「職位」,例如軟體工程師、行銷、財務..等等;
線是「公司」,例如 Yahoo, TSMC, 台朔...等等;
面是「產業」,例如電子商務、半導體產業、旅遊業...;
體是「國家」,就是你工作的國家,例如台灣、日本、美國...。
p.s. 「點線面體」的概念是引用中國曾鳴教授的分析架構
先講這個架構下分析的結論
「最哀傷的,是一個人在一個下滑的面(產業)中,拼了命地累積該領域的技能的
往上爬,卻發現整個面(產業)在下滑,沒有享受到成長紅利的推進,還抵銷了
部分自己做的努力」
什麼意思?
意思是,如果你在一個下滑的平面上拼命往上跑,
而你的努力無論多認真,都會被下滑的平面所消彌不少;
相反的,如果你在一個上升中的平面上,你可能是原地踏步,但因為整個平面在上升,
帶給你的薪資漲幅、生活水平上升,都比下滑中的平面來得好。
舉例來說:
如果你在 hTC 還在多普達的年代的時候加入,待到公司一路變成品牌端、成為股王,
中間享受到的紅利包含薪水的紅利、市場價值的紅利(當時 hTC 的人都是搶著要),
比起其他同期的同學,剛加入多普達或許是很普通的選擇,不是最好的,
但當智慧型手機上升的時候, hTC 連帶跟著一起上升。
但如果你是在 20 年前加入 LED 產業,或許還好過一段時間,但隨著整個產業需求上升
幅度落後市場產能上升的幅度,整個產業並沒有任何上升的紅利,甚至因為產能太高而
讓大家的利潤下滑,導致該領域的人才並未享受到產業紅利帶來的好處。
因此,在思考轉職與否、要轉到哪個產業的時候,
會建議先利用「點線面」的概念去思考自己目前待的產業的現況,
整體的面(產業)是在上升、還是在下降?
如果下降中,我該怎麼用現在擁有的資源,去槓桿出好的結果?(下一章會討論)
我想去的面(產業),中的線(公司)跟點(職位)又是如何?
當你開始用這個框架去思考職涯的時候,
你就會知道,你跟別人討論「轉職」的時候,
你可以更有效率地去認識一個產業、更能夠去比較另一個職缺與另一個職缺,
或是現在的職缺的比較,可以站在同一個基準點上,做更好的決定。
回到文章最前面的問題,為什麼要上火箭?
因為要搭上「面」上升所帶來的紅利。
「誤上賊船,我要砍掉重練嗎?」
絕大多數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內,第一份工作也不是在「上升中的面」上面,
甚至還在「下滑中的面」上,那,該怎麼辦?整個砍掉重練?
如果你不喜歡你的工作,那可以等我這個系列文的第三篇文章,
第三篇文章在談「如果你不喜歡你的工作,該怎麼從現在的工作轉換到喜歡的工作」,
但如果你喜歡你的工作、但他又在一個下滑的面上,該如何是好?
「去思考你工作的本質,然後去尋找另一個面」
什麼意思呢?
以零售業來說,最明顯的就是電商,
我身邊有朋友過去在大潤發工作,而大賣場整個產業在台灣是持平的產業,
還要面臨網購與 costco 的成長,整體來說是往下走的,
但他運用在大潤發的工作,成功轉移到生鮮電商新創,
並在台灣做出成績後,到新加坡總部做大區域性的規劃。
或是軟體工程師,如果現在使用的程式語言、或是待的領域薪水不好,
那何不換個語言、換個領域?
甚至是運用自己工程師移動力強的優勢,直接換個「體(國家)」呢?
如果你的工作本質是對內溝通、專案管理,
那你可以試著用這個技能,去換到其他不同的產業;
如果你的工作本質有對零售業的了解,
那就試著用這個 domain knowledge ,去換到不同的工作!
「如果需要重新規劃我的職涯,我現在最該做的事情?」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點線面體」的框架,來協助自己做判斷?
答案是「收集更多、更精準的資訊」
包含內在的優勢劣勢,自己的過去從「點線面體」的角度,分別在哪個位置,
而自己希望透過過去的累積,轉換到哪個跑道、哪個領域;
以及外在的,外界有哪些領域在上升、而上升中的領域,
我又要做哪些累積,才能往該領域跳,過程可以參加大量的活動,
例如 http://bit.ly/2HmRogD 讓自己更了解市場上的趨勢與現況。
多找不同領域的朋友聊天、多找業界朋友前輩聊天、
多在 linkedin 上面發好友邀請多認識人、多去不同公司面試、多跟獵頭打交道,
收集足夠的資訊,搭配完整的架構,才能做出好的決策。
p.s. 今年年初我為了了解日本軟體工程師的求職狀況,和朋友在 linkedin 上面找了 4
個在東京工作的軟體工程師(台灣&中國人),最後獲得了我需要的訊息。取得訊息沒
有這麼難,只要有禮貌、透過 linkedin 或是朋友介紹,有用、有品質的資訊比你想像
中的好取得。
下一篇文章我會提到,為何要蒐集資訊、如何搜集資訊,
如果有任何關於職涯上的問題,歡迎站內信與我討論 :D
--
【◆ ▆ ◢◣` /▲ `"" \/// `"◢ ◣鵝
"`◢◣ ◢▌◥▃▄▅ ▁▁▂▂▂▂這塊地不需要除草啦!▼ ◤/ ? ▍
▄▆ █o ▊▄ ██◤ ◢_╱_╱_╱_╱﹎╱ ◤◣ ◤◤◤◤◥\ ▍
`" ▆▄█◤ ◢ ̄╱_╱﹊╱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ll Comments
By Rae
at 2018-06-07T16:55
at 2018-06-07T16:55
By Isla
at 2018-06-11T06:16
at 2018-06-11T06:16
By Dinah
at 2018-06-15T18:59
at 2018-06-15T18:59
By Jessica
at 2018-06-16T11:15
at 2018-06-16T11:15
By Bennie
at 2018-06-17T07:34
at 2018-06-17T07:34
By Madame
at 2018-06-21T20:36
at 2018-06-21T20:36
By Hazel
at 2018-06-22T00:31
at 2018-06-22T00:31
By Ivy
at 2018-06-25T02:18
at 2018-06-25T02:18
By Andrew
at 2018-06-27T08:50
at 2018-06-27T08:50
By Damian
at 2018-06-28T12:41
at 2018-06-28T12:41
By Hardy
at 2018-06-29T21:31
at 2018-06-29T21:31
By Kumar
at 2018-06-30T03:42
at 2018-06-30T03:42
By Kristin
at 2018-07-01T19:58
at 2018-07-01T19:58
By Agnes
at 2018-07-06T19:36
at 2018-07-06T19:36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8-07-09T20:04
at 2018-07-09T20:04
By Ida
at 2018-07-14T14:37
at 2018-07-14T14:37
By Emma
at 2018-07-18T15:14
at 2018-07-18T15:14
By George
at 2018-07-22T11:47
at 2018-07-22T11:47
By Sierra Rose
at 2018-07-22T17:11
at 2018-07-22T17:11
By Joe
at 2018-07-25T23:41
at 2018-07-25T23:41
By Quintina
at 2018-07-29T20:36
at 2018-07-29T20:36
By Eartha
at 2018-08-01T18:51
at 2018-08-01T18:51
By Genevieve
at 2018-08-06T09:56
at 2018-08-06T09:56
By Damian
at 2018-08-08T15:16
at 2018-08-08T15:16
By Caitlin
at 2018-08-11T08:16
at 2018-08-11T08:16
Related Posts
助理為什麼比保全還那麼搶手??
By Tom
at 2018-06-07T02:11
at 2018-06-07T02:11
為何薪水都比計劃助理少?
By Leila
at 2018-06-06T23:13
at 2018-06-06T23:13
離職後的交接問題?
By Joseph
at 2018-06-06T22:51
at 2018-06-06T22:51
計畫助理轉職
By Adele
at 2018-06-06T22:42
at 2018-06-06T22:42
試用期過後薪水
By Puput
at 2018-06-06T22:41
at 2018-06-06T22:41